司馬炎西晉内亂原因?(讀史明智)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臘月十七日,曹操的後代曹奂被迫讓位于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司馬炎改國号為晉,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司馬炎西晉内亂原因?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司馬炎西晉内亂原因
(讀史明智)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臘月十七日,曹操的後代曹奂被迫讓位于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司馬炎改國号為晉,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字安世,司馬昭長子。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标榜名教,大肆殺伐,随意廢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及至平定淮南三叛後,全朝上下已都是司馬氏的黨羽了。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年屆20,在外無強援,内無謀士的情況下,想憑其皇帝的名義作孤注一擲。五月,曹髦對其師傅王經、王沈、王業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命令這三人随駕去殺司馬昭。三人聞言大驚。王經逃回家中,閉門不出,王沈、王業慌忙投奔了司馬昭。曹髦無奈,搜羅宮中奴仆數百人,親自仗劍,鼓噪而出。此時司馬昭的親信賈充早已統領禁衛軍嚴陣以待。和皇帝性命相搏,禁衛軍難免膽怯。太子成濟急問怎麼辦。賈充說司馬公豢養爾等,為的就是今天,有何可問!成濟操矛直刺,曹髦當場斃命。司馬昭随即逼令郭太後诏責曹髦,歸罪成濟,族滅王經,立年僅15歲的曹操之孫曹奂為帝。
東漢中葉以來,士族社會地位及權勢的膨脹,漸成不可逆轉之勢,社會風氣以門第相尚。曹操卞後,出自娼家。文帝甄後,原是袁熙之妻。郭後被時人稱為出身低微。明帝毛後,來自手工工匠家庭。比照曆代封建王朝,後族門第如此,實屬罕見。封建時代王公權貴的婚姻,曆來都是政治行為。此等狀況,使曹氏集團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司馬氏門第高于曹氏,姻戚大都是名門望族,在權勢之争中又竭力維護士族的利益,放縱達官貴人召募佃客。景元五年(公元264年),司馬昭又頒行五等爵制,600餘官僚貴族獲得世代享有封國食祿的特權,士族們更願依附司馬氏了。
在權勢之争中,司馬氏用心險惡,行徑卑劣,但并非毫無建樹。曹魏中後期兩淮及關隴大規模軍屯,基本上是在司馬懿的倡導和主持下發展起來的,對抵擋吳、蜀的進攻及日後全國的統一有所貢獻。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重視用人及行政,廢除了魏明帝時的一些苛政,減免了一些雜徭雜賦。所以吳國的大臣張悌也說司馬氏施政平惠,民心所歸,淮南雖有三次叛亂,民間卻沒有什麼騷動。在司馬氏的各項措施中,影響最大的是廢除民屯。屯田制實施初期,對社會經濟的恢複起有積極作用。屯田客除了接受分成制剝削外,沒有其它負擔,尚可維持簡單的再生産。後來,對屯田客的剝削日益加重,用官牛者,官收其八,民得其二;用私牛者,官七民三,此外還有各種徭役、調絹等重負。屯田客對生産已毫無興趣,乃至收獲低于投入的種子,屯田已成為生産的桎梏。屯田客的單獨管理也有礙政令的統一。早在司馬昭為洛陽典農中郎将時,免除屯田客的一些雜役便被認為是一大惠政。鹹熙元年(公元264年)為統一政令和賦役負擔,司馬昭下令廢除民屯,屯田客成為國家編戶,屯田官吏轉化為地方行政官吏。此舉有利于激發屯田客的生産興趣,對經濟的恢複客觀上有促進作用。在這以前,司馬昭又消滅了蜀國,代魏的條件完全成熟了。
這年春天,滅蜀大軍凱旋,司馬昭晉爵晉王,享有天子儀仗。但司馬昭沒有來得及登基便死了。其子司馬炎繼王位。鹹熙二年底,司馬炎廢曹奂為陳留王,登基稱帝,建國号為晉,建元泰始,定都洛陽,史稱西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