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還在為投幾塊錢就想享受未來最高30萬元的保障金而竊喜的時候,不好意思,實際上你已成為互助平台收割的“流量”。
互助平台産品在設計和宣傳上追求通俗易懂,無論是平台介紹還是産品頁面的常見問題解答,用戶在短時間内就可以快速理解參與互助能獲得的主要權益和所要承擔的義務。此外,以極低的分攤金額撬動最高30萬元的杠杆設計吸引了巨額的流量。
實際上,很多互助産品上線開始,其營銷就掩蓋了自己類保險的本質屬性,在平台強調“一人生病、衆人分攤”的網絡互助模式中,參與者一步步越陷越深。
在巨額的流量都在互助平台上花幾塊錢的時候,平台就擁有了可觀的資金池。但平台具體怎麼使用這筆資金,作為參與者的你無權過問也無法過問。
不僅資金安全無法确認,在監管仍有不足的情況下,網絡互助還醞釀了不少風險,目前主要有三個:
第一,互助人員容易逆選擇。風險保費需要所有參加人員一起分擔,在參與人數不多的情況下,分攤費用可能會很高。例如,100個人參加互助計劃,有一個人發生理賠,需要30萬元理賠金,分攤到每個人身上是3000元/人,這時健康的人會不願意分擔風險保費,從而退出該計劃,那麼留下來的身體不健康的群體,就需要分擔更高的費用。
最近相互寶就陷入分攤費用走高的輿論風波,相互寶起初的分攤金額每期僅為幾分錢,然而最近大家發現相互寶分攤金額越來愈多,8月份普通用戶分攤金額已超過4元,而加入“老年防癌計劃”的用戶當月分攤金額已突破40元。
第二個問題是,參與互助計劃的人容易帶病投保。目前很多人保險知識不足,容易在參與計劃時隐瞞健康情況,這樣會嚴重影響分攤費用的合理性。
第三個問題是發生理賠時該如何合理審核。互助寶曾推出類似陪審團措施,保險業人士從保險專業角度來看,其做法并不可取,讓非專業人士去參與理賠審核無法讓人信服。
你想去平台薅羊毛,卻不知自己早被平台薅羊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