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來到大連的人,都會被城市中大小不一、氣質獨特的衆多廣場所吸引。這種不同于中國傳統城市的空間布局,形成了大連城市個性十足的街區肌理、曆史文脈和傳統風貌。
中山廣場無疑是大連城市最耀眼的地标,是結構城市空間的核心與靈魂
1899年5月,畢業于俄羅斯聖彼得堡藝術學院、37歲的建築師斯科裡莫夫斯基來到大連灣畔,受命制定達裡尼城市(今大連市)規劃圖。他參考巴黎、借鑒柏林等歐洲城市規劃,從青泥窪地形地貌的實際出發,“在選定隆起的地方作為廣場,并把這些廣場彼此連起來以後,得出了一個輻射型的街道網絡,其縱剖面呈弓形,非常漂亮。這樣就能避開那些把街道弄得醜陋不堪的凸起之處,小心翼翼地順應了地形特點,節省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
顯而易見,斯科裡莫夫斯基的規劃邏輯是,先定位廣場,然後将其相連形成道路,廣場成為結構城市路網和區域的核心,是城市空間布局的“四梁八柱”,這正是歐洲城市規劃史上慣用的布局系統。
其特點是,整體構圖風景如畫,呈現自由開放格局,更适合青泥窪這樣的丘陵地形地貌,以及實行自由港政策和建設全世界重要貿易中心的目标;道路順勢而為,既保護了生态、節約了工程成本,又利于城市排水;交通便捷高效,從廣場步行到達火車站、港口、市場等城市任何一個樞紐站點,最多不超過1500米,即構成了一個15分鐘生活圈。
當然,這種“蛛網”布局,容易使陌生人迷路,而聰明的規劃師在廣場及其周圍設計的許多不同的教堂、博物館、車站等标志性建築,起到了定位導航的作用,自然彌補了這一缺陷。(圖1)
圖1 1898年,青泥窪平面圖。圖中虛線為斯科利莫夫斯基城市廣場和道路設計構想
而這與中國傳統的以中軸線結構城市、布局路網、講究規則、強調秩序、呈現出内斂含蓄的格局規劃思路截然不同。但是,兩者沒有誰最好,隻有誰更适合地形地貌、高效利用土地,以及民族和地域文化傳統。
斯科裡莫夫斯基制定的城市規劃中,共有大小15個廣場,而其中的尼古拉耶夫廣場(今中山廣場)位于中央,是最先被确定的廣場,起到了定盤星的作用。其直徑達213米,為全市面積最大的廣場。其他根據功能和位置設定的廣場均由道路與其通連,整個路網好似一張巨大的蛛網,均圍繞尼古拉耶夫廣場(今中山廣場)這個中央“網眼”織就,大有衆星捧月之勢。
由此可見,尼古拉耶夫廣場(今中山廣場)對整個城市的規劃具有決定意義,賦有統領性質,發揮着核心作用,是城市空間布局的靈魂。(圖2)
圖2 中山廣場美輪美奂的夜景
尼古拉耶夫廣場(今中山廣場)具有多重功能,既承擔着10條街道交彙于此的交通疏導之責,又是城市的客廳,為市民休閑、娛樂、集會之所,更是欣賞不同街景、觀賞城市風光的最佳點位。
從廣場發散而出的十條的大街,獨具通透性,将周邊連綿起伏的山脈、湛藍的大海自然融入城市之中,即便是悠長的街景等,均構成一幅幅風景各異的美麗畫卷。站在廣場中央,極目遠眺,行走在寬闊的大街上,沿着發射出去的視線放眼望去,或綠山聳峙,逶迤連綿,或海天白雲,水色天光,給人以恬淡、舒适、賞心悅目之感,讓城市裡的人們,特别是生活在由鋼筋和水泥構成的城市圈裡的人們,始終能夠随時感受到一種自然的存在,從而使天然的環境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時,廣場周邊和10條大街所呈現的錯落有緻、風采各異的建築側影,則時時散發出城市獨有的人文情韻,而廣場中央的标志性建築——東正教大教堂自然也成為十條大街回望的視線焦點。
由此,中央廣場的輻射效應發揮到了極緻,很好地诠釋了大連城市顯山、露水、透綠的空間布局特色,更赢得了“大海把城市和天空連成一色”的贊譽。而每當夜幕降臨,富有美學價值的圓形廣場,燈火輝煌,光芒四射,美輪美奂,優雅地講述着這座“浪漫之都,時尚大連”的動人故事。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