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楊營村是易地扶貧搬遷村,搬遷後的新村白牆青瓦掩映在綠樹裡,水泥硬化的村道幹淨,太陽能路燈矗立在兩旁,微風吹過樹葉沙沙。 杜萍 攝
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楊營村是易地扶貧搬遷村,搬遷後的新村白牆青瓦掩映在綠樹裡,水泥硬化的村道幹淨,太陽能路燈矗立在兩旁,微風吹過樹葉沙沙。 杜萍 攝
中新網蘭州9月14日電 (杜萍)十多年前,家住甘肅省安定區的安晖嫁到了隴西縣馬河鎮楊營村。
彼時的楊營村在海拔2300米的山上,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土坯房子,村道泥濘,村民們一年的收入主要靠種植中藥材和在外務工,“當時是為了愛情,來了後也沒覺得有多苦,就是孩子上學非常不方便。”說起當時的選擇,安晖有些害羞。
為讓村民參與環境衛生保持,楊營村一戶一個人每月收1元錢的衛生費。村民參與進來後,觀念轉變了,現在村子裡很幹淨,村道上連煙頭看不見了。 杜萍 攝
安晖說,山上沒水,山路兩邊全是溝,隻有摩托車和農用車通行。孩子在山下的村子上學後,她每天早上步行送孩子上學,然後趕回家做中午飯,再去送飯,往返需一個多小時。丈夫在周邊打工,她除了照顧孩子、老人,還要忙活農活,雖然生活“疲于奔命”,“但丈夫努力,孩子上進,日子也有奔頭。那時最大的盼望,便是孩子上初中住校,這樣就不用起早貪黑地奔波了。”
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是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馬河鎮距離隴西縣城55公裡,是離縣城最遠的一個鎮,而楊營村距離縣城更遠。馬河鎮黨委書記周智奇說,楊營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針對該村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的情況,在2014年開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周智奇介紹說,當時對楊營村實行一次性規劃到位,分三年實施,2016年搬遷了45戶,2017年搬遷13戶,2018年搬遷10戶,總共搬遷了68戶,“這樣确保村民搬得出”。
安晖是首批搬遷戶,當得知要搬到山下生活時,她和丈夫高興得幾晚上沒睡着,規劃着搬遷後的生活,“當拿到房門鑰匙後,院牆剛建好就搬了進來。”搬下來後,安晖的丈夫再沒外出打工,“村上配套建設了養殖場、香菇棚,我和娃他爸養牛、種香菇,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
為能讓楊營村村民搬下山、穩得住,除發展中藥材種植等傳統産業外,還通過幫扶單位、利用幫扶資金發展食用菌,養牛等産業。圖為建在村子邊上的香菇大棚。 杜萍 攝
為能讓楊營村村民搬下山、穩得住,楊營村除發展中藥材種植等傳統産業外,還通過幫扶單位、利用幫扶資金發展食用菌,養牛等産業。
“因戶制宜。”周智奇介紹說,該村探索出“黨支部 合作社 村集體 農戶”的模式,由黨員帶動貧困戶,涵蓋中藥材、高原夏菜、畜草産業、食用菌、勞務等行業,通過帶動實現貧困戶養殖年收入2萬元,高原夏菜、食用菌戶均年增收1.2萬元,就近務工年收入0.8萬元。
今年48歲的石宏,是楊營村最後一批搬遷下來的貧困戶,回憶起以前的日子,最累的便是從山下挑水,“挑一擔水要走一個多小時”。
石宏家裡有十畝多山地,以前主要種植小麥、馬鈴薯,想種些經濟價值高的東西,路不好走,運不出來,“那會兒的收入主要靠在外打工,因為農忙時還要回來收割莊稼,所以隻能在周邊打些零工。”
自從搬下山後,石宏便再沒外出打工,家裡養了3頭牛,平時有啥問題,合作社上門指導,還因為會維修水管,還被安排到了村裡的自來水管網維護公益性崗位上,山上的地也全種上了玉米,作為牛的飼料。“現在住着新房子,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水沖式廁所,兩個孩子也都工作了,一年能收入6萬多元,這是我以前做夢也想不到的。”石宏直說這樣的日子以前不敢想。
圖為村民采摘香菇。 杜萍 攝
現在的楊營村,白牆青瓦掩映在綠樹裡,水泥硬化的村道幹淨,太陽能路燈矗立在兩旁,微風吹過樹葉沙沙。2017年,該村被評為甘肅省美麗鄉村示範村。“貧困戶由2014年占全村人口的43%,下降到現在的1.6%,是脫貧攻堅以來變化最大的一個村。”說起楊營村周智奇頗為自豪。
安晖站在自家院子裡就能看到以前生活的大山,“山上的地全部種了柴胡,今年還賣掉了三頭牛,到現在已經收入五萬多元,家裡還購置了私家車。”安晖看着院子裡試養的蜜蜂,直言以前這些都是自己的理想,沒想到實現得這麼快。
據隴西縣官方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該縣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253戶13937人,全部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截至目前,3253戶全部完成搬遷入住。該縣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堅持因地制宜搬遷,創新模式拓寬安置渠道,有效改善貧困群衆行路難、上學難、吃水難、就醫難等問題。同時,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種植、肉牛養殖、食用菌種植等産業,實現搬遷居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可發展”。(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