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轉眼又到了清明時節,
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節氣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
節日的清明,是民間寄放情感和慰勞自己的傳統日子。
01
清明·寓意
清明節氣之“清明”,
顧名思義,為“清潔明淨”之意。
大地冰雪消融,人間草木青青,
天氣清澈明朗,萬物生機勃發。
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度,
北半球日照時長增多、太陽高度角增大,
氣溫變暖,降雨增多,
正是南北方地區春耕春種時期。
因有人盡皆知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所以很多人會把清明的“潔淨”歸因于雨水沖洗的原因。
02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華
指的是白桐花開放了。
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
桐花是清明“節氣”之花,
是自然時序的物候标記,
喻示着三春之景到清明絢爛至極緻,
但同時由盛轉衰,既是春景的“高點”,也是春逝的預示。
二候,田鼠化為鴽
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避暑,
取而代之的是喜愛陽氣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
以田鼠為至陰之物,以鴽鳥為至陽之物,
比喻陰氣絕而陽氣漸盛。
三候,虹始見
虹就是天上的彩虹。
說明清明時節多雨,故而彩虹出現。
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滌和植物綠葉對裸土的封遮,
可以很好地吸收粉塵。
03
清明·美食
青團
在上海、浙江等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習俗。
人們通常在清明前後用艾草或一種名為“漿麥草”的野生植物的汁水,拌糯米粉制作成團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将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清明螺
清明時節,吃螺蛳是江南一帶的食俗,
清明時節采食螺蛳,肉質肥美細膩。
螺蛳的烹調方法頗多,可炒、可拌、可醉、可糟、可炝,無不适宜。
馓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習俗。
“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
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精巧細緻。
04
清明·追思
清明,又不僅僅是一個澄澈和暖的節氣,它還是一個追思故人的節日。
這一天,人們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在這個慎終追遠的日子裡,我們不能忘的,還有那些和平年代中仍不斷奮鬥換來我們平靜、美好生活的英雄們。
這是他們走後的第一個清明。
袁隆平爺爺一生緻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創建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長沙逝世,享年91歲。
他将農學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他将一生奉獻給了廣袤的稻田。
他的辛勤勞作和苦心鑽研普濟了天下蒼生,他種下的夢想足以撐起整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吳孟超院士是我國肝髒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從醫70餘年,救治了許多患者。
2021年5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
吳孟超院士用自己作為醫者的準則和堅守,告訴所有人:這世界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
許淵沖先生,生于1921年,自1983年擔任北京大學教授,他将英文、法文的多部經典著作譯成漢語,同時又緻力于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的英譯,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許淵沖先生于2021年6月17日在北京安詳逝世,享年100歲。
他是筆耕不辍、為翻譯事業奮鬥終生的文化巨人。他的翻譯道路一直秉持着一種競争精神,即不斷追求更加卓越的譯文,用翻譯與前人對話。
在清明,人們祭奠過去,也催護新生,“行人折柳寄相思,又見春風換故枝”。
就讓我們懷揣思念,緬懷英雄,且歌且行,再度出發。
05
清明·詩詞
《清明夜》
白居易
好風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複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後登城眺望》
劉長卿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莺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