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喪事迷信
喪事迷信
更新时间:2024-12-31 05:23:53

距今約5500至一萬年前的母系社會,也就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女性在氏族中承擔着繁衍後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就成為了氏族的核心。世系按女性繼承,子孫歸屬母親,男子死後必須回到氏族去。但其中女性死亡的儀式比男性更為的隆重,便開始了葬禮的起源。

夏商周時期,中國的喪葬習俗就已系統化。特别是周代,對周人來說,喪葬禮儀是一種文明的象征。大緻分為臨喪前、初喪、殡期和下葬四個不同時間階段。如臨喪前遷于正寝、廢床、屬纩等,初喪對應着招魂、襲衣、飯含等,殡期需要舉辦朝夕哭奠、朔月奠等,下葬由朝廟、飾棺等内容構成。

到近代又分為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樹葬、等各種葬禮,對應着不同習俗。但人口越來越密集,土地資源匮乏。國内從1997年全面施行強制火葬,喪事習俗已經從簡很多。

喪事迷信(迷信背後最後的緬懷)1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下面主要講一些近代農村裡老一輩流傳下來常見的習俗:

一、壽衣白布:

壽衣的由來,相傳明末吳三桂向清軍投降時,要求滿清允許漢人在生時穿清服,去世時穿明服。也就是“生不能為大明人,死也要做大明鬼”。蓋上白布,是古代為了确認所謂的死者真的已經死亡,也用來減少親友的悲傷。衣服以帶子代替紐扣,暗喻帶來兒子,後繼有人。而材質一般是棉衣,不僅有較好的吸水性,傳說人死後靈魂要通往陰曹地府,此時為死者穿上壽衣,再裹上幾卷被褥,再供上食品,是為了讓他們在陰間能吃飽穿暖。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後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讨飯。

二、口含茶米:

關于飯含,古代就有“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貝,庶人以谷實”的傳統。到現代老百姓大多以銅錢(硬币),茶葉,大米,包進一張紅紙中放入死者口裡。古人認為,冥河上有船,也就必有專門負責擺渡的舟子。亡靈渡河,當然也應該象人間一樣,付錢給舟子,否則很可能受到舟子的責難,甚至無法渡河,又回來找子孫的麻煩。亡靈口含的錢就是付給冥河舟子的船費,至于茶米,是不想死者路上挨餓和口渴。

三、披麻戴孝:

相傳孔子得知母親過世,連忙抓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并随手拿了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裡當腰帶,孔子的學生來送葬,看到孔子的裝束和樣子,他們覺得很好奇,就問一位見多識廣的老人。老人本來也不知怎麼回事,不過思考了一下還是說道:“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用麻布代表孝子的純心。至于人過世有哭喪這麼一說,相傳人死後沒人哭,投胎會成為啞巴,少見專門請人來哭喪。

四、雨傘遮光:

通常是火化後,親人們拿着遺照返回故裡的路上,會有專門的人撐起黑色的傘遮擋住陽光。民間傳說,過世(火化)的人的靈魂會附在其遺照上面,而靈魂不能被光照到,所以要打一把黑色遮光性好的傘護送遺照。

五、頭七回魂:

按傳統的說法,人死後第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人們認為在死後的第七天,死者會來到住過的地方,會”看到“親人們披麻戴孝,才意識到已經不屬于這個世界了。還有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人之初生,以七日成一魄,七七四十九日後七魄成。死者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到死後四十九天才真的離開這世間。

民間的喪葬習俗是在曆史的長河中形成的,各地習俗雖然不同,但都深深寓含了後生者對先逝者的追念。死者已矣,萬事不知,生者難忘,便以自己的心靈之路對待死者。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