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和三月節等,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這天人們會舉行掃墓祭奠先祖和踏青郊遊等活動,以體現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
清明祭祖
清明節的由來:《左傳》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帶着随從逃到衛國,受盡欺辱後又逃到齊國,齊桓公善待于他,後又輾轉逃到曹國、宋國、等國。在一次逃亡路上,重耳又餓又累險些喪命,身邊的謀臣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一塊肉做成肉湯,救了重耳。重耳很是感動,稱将來做了國君一定重重賞賜于他。
介子推割肉做湯
後重耳在秦國幫助下做了晉國的國君,重耳在獎賞所有“有功之臣”時,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邀功請賞帶着母親隐居到了綿山。重耳知道後感到很對不起介子推,就叫手下去找,介子推不願離開,重耳便命人放火燒山,迫使介子推出山,然而大火燒了兩天還是不見介子推,等火熄滅後才發現介子推已抱樹而死,重耳知道後非常痛心,于是将綿山改為介山,(今介休市)。重耳還下令以後每年這個時候全國禁止生火,隻食冷飯幹糧,以紀念介子推,這便是流傳至今的寒食節。
晉文公祭拜被火燒死的介子推
寒食節
第二年年晉文公重耳率領群臣到介山祭奠介子推,發現被燒的老柳樹死而複活。晉文公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昭告天下,将寒食節的第二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