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在人們的印象中的一些流傳故事更多的是嫦娥奔月,但關于中秋的傳說還有很多,那麼你知道在民間還有流傳哪些關于中秋的故事呢?中秋節傳說在民間流傳的神話和民間故事吧!
嫦娥奔月
有關中秋節的故事,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讨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嫦娥奔月
兔兒爺
有關中秋節的故事,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将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馄饨、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别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颔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哒嘴”,更讨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的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後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雲:“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随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谪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吳剛伐桂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月亮,是一個寄寓了幻想和詩情畫意的意象,是一個極具人文涵義的所在。中國人稱呼月亮,有許多别緻的“雅号”:月宮、蟾宮、婵娟、玉輪……這些“雅号”,是人們對月亮的美好想象,也是對月亮的無限喜愛。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傳說故事,更是為月亮披上了一層迷人的外衣,給中秋佳節增添了無窮的韻味。
中秋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