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身體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僵硬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症狀多先從一側肢體出現,逐步擴展至對側或全身,疾病晚期患者可能僵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早期系統描述該病的是英國的内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當時稱該病為“震顫麻痹”。後來,人們對該病進行了更為細緻的觀察,發現除了震顫外,尚有面具臉(面部表情減少、呆闆)、慌張步态(走路時小碎步且越走越快)、小寫症(寫字越來越小)、行走時上肢無前後擺動等其它症狀,但是四肢肌肉的力量并沒有受損,認為稱“麻痹”并不合适,也為了紀念詹姆斯▪帕金森,所以将該病命名為“帕金森病”。
迄今為止,原發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主要與身體自然老化、遺傳和環境等綜合因素有關。帕金森病目前尚無治愈的方法,屬于慢性進展性疾病,如不及時治療,會影響其生活質量,可能會縮短患者生存期。
随着世界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長。但一些醫務界和公衆對該病認識不足,認為顫動、走路不穩、動作慢和僵硬都是人老了機體退化以後的正常現象,造成帕金森病患者就診率很低。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65歲老年人帕金森病的發病率高達1.7%,其中約有一半的患者沒有就醫,且農村和西部地區的情況更為嚴重。到醫院就診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相當一部分人的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必須得采用更好的藥物控制病情;部分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還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長期服用藥物費用和手術治療的費用,使許多帕金森家庭不堪重負,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由此可見,普及有關帕金森病的醫學知識,提高人們對防治帕金森病的認識,及早到醫院就診,對提高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具有積極的意義。
目前,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腦深部電刺激療法(DBS)治療等。2006年中華醫學會帕金森病學組公布了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2009年又作了修訂。隻有科學合理地選擇治療方案,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确診之後,患者應先采用系統的藥物治療,以緩解患者的震顫、僵直等肢體症狀。經過多年正規的藥物治療,療效不滿意或藥物控制無效者,才可考慮腦深部電刺激療法或手術治療,由專科醫生綜合評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手術。早期治療建議選擇一種藥物從小劑量開始服用,逐步增量;若這種藥物療效不佳,可換用另外一種藥物或加用一種藥物服用。
帕金森病治療不僅要緩解表面症狀,患者的繼發抑郁問題以及藥物副反應(運動并發症,如開關現象)也要重視。開關現象是帕金森病患者長期服用藥物後出現的藥效波動現象。帕金森藥物早期臨床運用效果很好,它對消除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如震顫、僵直、運動減少和緩慢等有明顯作用。然而,服用帕金森治療藥物3年~5年後,藥物的局限性會出現,長期服藥造成腦組織的病理性改變,進而引起各種運動并發症,開關現象僅是其中一種副反應。開關現象出現在服藥後期。一天當中,患者的症狀在突然緩解(開期)與加重(關期)之間波動,可反複迅速交替出現多次。這種變化速度非常快,且不可預測,如同電源開關一樣。臨床上形象地稱這種生理現象為開關現象。除了開關現象,服藥帶來的其他副反應還有很多,如普遍出現的劑末現象。這是指藥效維持時間越來越短,而每次用藥後期又會出現帕金森病的症狀惡化。此外,大多數患者還會出現異動現象,面部肌肉,頸、背和肢體都可出現舞蹈樣或簡單重複的不自主動作。
随着對帕金森病研究的深入,新的藥物和技術不斷出現,為解除患者痛苦帶來了希望。目前,國際上開始運用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來治療服藥無效或并發症嚴重的帕金森病患者。腦深部電刺激術是采用立體定向手術,将刺激電極植入帕金森病患者腦内病變的部位,将刺激發生器植入患者前胸的皮下,通過電脈沖刺激腦内特定的部位,從而改善原發性震顫、強直、運動遲緩等疾病的症狀。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帕金森病有嚴格的适應症,可用于藥物治療幾年後效果減退并出現嚴重并發症的患者,而且必須沒有嚴重的全身疾病。普及帕金森病防治知識,使帕金森病人得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已成為當務之急。早期的藥物治療,不但可以明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動能力,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存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