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
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
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點绛唇·感興》
這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王禹偁流傳下來的唯一一首詞。這首詞,一改宋初詞風的柔靡,寫得清新自然,毫無雕飾,讓人感覺好似置身于煙雨江南。
山水朦胧,炊煙袅袅,但清灰的天空卻讓人有一絲陰郁。詞中飄蕩着淡淡的愁、淡淡的怨,但并未吹淡詩人心中的豪氣。他的一生都在沉浮中度過,卻總是心存正義,為執着的道義,至死不悔。
王禹偁,字元之,山東菏澤人。他出身貧寒,家中世代為農,以磨面為生。故此,在他小的時候就曾寫過一首《磨詩》:
但存心裡正,無愁眼下遲。
若人輕着力,便是轉身時。
據《邵氏聞見後錄》中記載,王禹偁七八歲就能詩文。曾有一位姓畢的官員,念其聰穎好學,特将他留在家中和自己的孩子們一起上學。
有一天,他帶王禹偁參加宴席,席上有人出了一句上聯,“鹦鹉能言争似鳳”,在座的人誰都沒能對出下聯。這時,王禹偁站起來說:“蜘蛛雖巧不如蠶”,一時震驚了在座衆人。都感歎這個孩子的才思敏捷,以後一定會是經世之才。
太平興國八年,王禹偁進士及第,被授成武縣主簿,遷大理評事。第二年,改任長洲知縣。雖然官職不算高,但此時的王禹偁對今後的仕途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他作《吾志》以言志:“吾生非不辰,吾志複不卑。緻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
端拱元年,宋太宗親自對貢士進行考試,召試王禹偁賦詩,他一揮而就。太宗看罷,對他的詩贊賞有加,并說:“不出一個月,這首詩将傳遍天下。”随後,擢升他為右拾遺并直史館。既然做了谏官,他就旋即開啟進谏的職能,寫了《端拱箴》一文,批評皇宮的奢侈:
無侈乘輿,無奢宮宇,當念貧民,室無環堵;無崇台榭,無廣陂池,當念流民,地無立錐。禦服煌煌,有采有章,一裘之費,百家衣裳;禦膳郁郁,有粱有肉,一食之用,千人口腹。勿謂禮财經費不節,須知府庫聚民膏血;勿謂強兵征伐不忠,須知幹戈害民稼穑。
此時的王禹偁仕途坦蕩,一帆風順。宋太宗後來任命他為左司谏、知制诰,沒過多久,又讓他署理大理寺。然而,他不知道,這裡就是他坦途的終點。之後數年,他三起三落,屢次被貶,再未能回到初入仕途時的平靜生活。
第一次被貶,是因為妖尼道安誣告徐铉之事。淳化二年,王禹偁的好友,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徐铉,被廬州尼姑道安誣告。起初,道安狀告自己弟媳,弟媳系徐铉外甥女,開封府未予審理。道安轉而到大理寺擊鼓鳴冤,又說徐铉與自己弟媳通奸。很明顯這就是誣告,王禹偁審理後判道安反坐之罪。
但崇尚佛教的皇帝卻下诏,要求對道安不予追究。固執的王禹偁不肯,終于觸怒了皇帝,被貶商州,任商州團練副使,徐铉也同時被貶出京。
當時的商州,遠在西北邊陲,山高地險,土地貧瘠,生活十分困苦。王禹偁被貶此處,任一閑職,每日裡無所事事,他隻好将所有的激情都寄托在詩詞上。在商州的這段日子裡,是他一生中寫詩最多的時候,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詩都是寫于此時。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莺吹折數枝花。
——《春居雜興》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籁,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荞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橋原樹似吾鄉。
——《村行》
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
不随夭豔争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
明年縱便量移去,猶得今冬雪裡看。
——《官舍竹》
本來滿懷豪情,想要一展抱負,未曾想無妄之災降臨,頃刻間從雲端跌落崖底,他的心中充滿了苦悶和抑郁。在這山高水遠的他鄉,無人可以傾訴,隻能對花感歎,為竹訴說。
籬笆旁的桃樹、杏樹競相争豔,使詩人凄涼的家中略有春意。可是為什麼春風竟然容不得這些許溫暖,一夜間無情地吹斷了數根枝條,甚至連枝上的莺兒都吹走了。寂寞無聊中,他對隻能竹彈琴、下棋,與竹共歡。
當然,商州也有美景。楓葉紅、菊花黃的時節,他信馬由缰,穿過如雪的荞麥花海,獨立夕陽之下,任孤獨與惆怅在心中蔓延。
王禹偁的才華有目共睹,皇帝也了然于胸。所以,在淳化四年時,又召他入京,任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诰。到太宗至道元年,又任翰林學士。隻是他生性耿直,直言陳弊,往往在不經意間就得罪了某些人。“兼磨斷佞劍,疑樹直言旗。遇事難緘默,平居疾喔咿。”(《谪居感事》)的确,路見不平一聲吼,他做不到遇事緘默。也因此,他再一次被貶。
太宗至道元年,因宋太祖孝章皇後故去,棺椁被放置在燕國長公主府,大臣們都不穿喪服。王禹偁說,皇後曾母儀天下,應遵循舊禮。因此被認為是譏諷朝廷而降罪,被貶滁州,後改揚州。
雖然他再次被貶,但皇帝仍然是信任他的。據《宋史·王禹偁傳》中記載,他曾起草《李繼遷制》,李繼遷(夏國創建人)送他五十匹馬作酬勞,被他拒絕。等他出任滁州知州時,閩人鄭褒徒步來拜谒他,他就送了鄭褒一匹馬。有人誣陷他少給馬錢,宋太宗卻說:“彼能卻繼遷五十馬,顧肯虧一馬價哉?”
即使他依然被朝廷信任,也難驅散他被貶的郁悶。
宦途日日與心違,人事紛紛任是非。
卻為遊山置行李,漁家船舫道家衣。
——《言懷》
屢屢被貶,他覺得心灰意冷,有了放下一切,縱情于山水的想法。于是,他獨自泛舟出行,讓清冷的江風吹走心頭的陰霾,吹卻塵世的紛擾。
葦蓬疏薄漏斜陽,半日孤吟未過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時時翹足對船窗。
——《泛吳淞江》
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他獨自泛舟江上,在苦悶中尋找着一份讓自己解脫的清歡。
就在他孤獨苦悶的時候,命運又向他抛來了橄榄枝。因宋真宗即位,他被召回京城,複任知制诰。他又恢複了往日的雄風,積極進言、進谏,上書提出“謹邊防”、“減冗兵,并冗吏”等方案,後又參與撰修《太祖實錄》。可是因他耿直的個性,和撰寫時的秉筆直言,再一次觸動了權貴們的利益,引起宰相的不滿。毫無懸念地他被再次貶出京城,前去黃州。
在黃州,他寫下了著名的《三黜賦》:“一生幾日?八年三黜”,“吾有子孫,始笑未言。去無騎乘,留無田園”。人生短短數十年,八年中他就三次被貶。雖然面上平靜,裝作坦然,可内心深處卻是深深的無奈,外貶沒有坐騎,留京也無田園,他已别無選擇。
但是,即使在如此困頓的情況下,他依然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虧?吾當守正直兮佩仁義,期終身以行之。”雖然委屈,但是如果是堅守正道,即使被貶一百次,他心中也不愧。隻要能正直立身、執行仁義之道,他就要一直堅持到老。
他在黃州任上時,黃州境内發生了很多奇事。境内兩隻老虎打架,死了一隻,被吃了将近一半;半夜時分,群雞齊鳴,整整持續了一個多月;冬日裡突然響起了雷聲......為此,王禹偁親筆寫下奏章,認為這是神的警示,并在奏章中檢舉自己的過失。皇上派宦官前來慰問,舉行祭神儀式。因掌管天象的官員說,“治理當地的官員将承受這一災禍。”皇上惜才,當天就将他調離,前去蕲州任職。
王禹偁感念皇上的愛惜,上表謝恩,謝恩表中說,“宣室鬼神之問,不望生還;茂陵封禅之書,止期身後”。然而,皇上的恩護并未能讓他逃過此劫,到蕲州未出一月,他就倉促離世了,享年四十八歲。真的應驗了他表中的話,“不望生還”,“止期身後”了。
王禹偁的詩詞雖沒有像蘇轼、歐陽修那樣被後人争相傳唱,在政治上也沒有像王安石、司馬光等被家喻戶曉,但他的正直、對正義的堅持卻被後人敬仰。
蘇轼曾說:“故翰林王公元之,以雄文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歐陽修也賦詩贊歎:“想公風采常如在,顧我文章不足論。名姓已光青史上,壁間谷貌任塵昏。”
文 / 初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