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古人總結凝練下來的寓言故事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如今,都能讓人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就比如亡羊補牢、刻舟求劍、揠苗助長、畫蛇添足等這些都是我們從小就在課本中學習到。
今天要講的是北宋歐陽修所寫的一篇《賣油翁》,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這便是全文,短小精悍,即便是文言文,讀來也沒有太大的難度。
所以這篇文章被選入了語文教科書,是七年級必學的一篇古文,但其實文章的最後一句是被删減了,這句話就是——“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這句話的意思是,這與莊子寫過的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有什麼差異呢?的确,陳堯咨射箭能夠射十支中九支,賣油翁酌油能夠從銅錢的孔裡倒油,而不會沾到錢上,這兩人都驗證了"熟能生巧"、"實踐出真知"的道理,而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兩個典故同樣也是。
一個名叫丁的廚師在剛開始解牛的時候,他看到的也隻是一頭牛,但是三年以後,他就能夠看到牛的内部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他的宰牛技術高明到北梁惠王稱贊,這個故事說明上事物紛繁複雜,隻要反複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
問題出在輪扁斫輪上,春秋時齊國有名的造車工人輪扁通過制作輪子的實踐而掌握其中的規律,繼而得心應手,但酷愛讀書的齊桓公在他眼中是“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矣。”意思是宣揚“讀書無用論”。
專家怕學生看到這一句,就不讀書了,覺得學習沒用。《輪扁斫輪》似乎是在講讀書無用,這可不能讓還沒有完全認知能力的學生們“領略”,所以經過慎重考慮,為了避免教育出現失誤的問題,這最後一句話就被删除了。
但古人的智慧真的如此淺薄嗎?《輪扁斫輪》是莊子虛構的一個故事,一個小小的故事說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不論做什麼事都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靠自己從實踐中摸索出規律;二是時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變通;三是要心手相應,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不能太拘泥書本,否則會吃虧的。
這些道理也印證在了現實中,《史記》中有一個故事,戰國時趙國名将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關于兵事有絡繹不絕的看法。但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将,在長平之戰中,隻知道根據兵書,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因此趙括被稱為“紙上談兵”。
由此看來古人的智慧是無窮且深奧的,隻有親自經曆過才能切身領會其中的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