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鄧意麒。 通訊員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龔柏威
作為一名年輕的創業者,鄧意麒是業界“明星”,事迹常見諸媒體。她是英國倫敦大學計算機博士,32歲兼任湖南大學博導,獲得過“湖南青年五四獎章”等各項榮譽。
她确實是“年輕人該追的星”——辭去摩根大通的高薪工作,拒絕了英國高等教育司的挽留,選擇回國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領域創業,就因為堅信“科學雖無國界,但科技工作者有自己的祖國”“國之重器,怎可旁落他人之手!”
拳拳報國心,殷殷桑梓情。
5年前,時年27歲的鄧意麒從國外回到家鄉長沙,與5個小夥伴入駐長沙中電軟件園創業孵化器,創辦了蘇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雖小,夢想很大,“我們的目标就是用數智守護公共安全,讓下一代網絡下的核心底層技術有中國人的身影。”鄧意麒回憶,當時小夥伴們聽聞這個目标,半是打趣半是崇敬地稱她“‘中國芯’海歸女博士”。
幾個年輕人,一家小公司,剛開始,幾乎沒人看好,“一些天使投資人說,這是大廠幹的事,小公司就得幹小公司該幹的活。”
鄧意麒毫不在意,“如果大家都去追逐周期短、見效快的風口潮流,那回國的意義是什麼?涉及國之根本的核心基礎技術又該如何得以發展。”
蘇科智能選擇的一項應用場景是小樣本物品超分圖像結構化分析,即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去服務和保障公共安全。“如同給安檢系統裝上‘眼睛’,通過對過檢物品的‘掃描’,識别出違禁品。”鄧意麒說,這其實是個大難題,困擾公共安全領域40餘年。
為幫助安檢人員更方便快捷地“活捉”危險物品,鄧意麒的技術攻關團隊研發了一把“虛拟尺子”。而要獲得“虛拟尺子”運行時真實的評估結果,技術團隊必須等到所有航班和地鐵都停運,深夜進入各個機場、地鐵和物流中心,打開機器開始一天的數據核驗工作。
“技術攻關時,我們從不996,隻會277(2點睡7點起一周7天)。”鄧意麒說,公司每個人桌邊都有一張行軍床,“時刻處于戰鬥狀态。”
憑着一股年輕人獨有的闖勁,硬是在不到兩年時間内,完成了第一代全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物聯網操作系統的研發,在應急、安全等領域PK掉了德國史密斯海曼、科大訊飛等獨角獸。
莫欺少年郎,少年遇風就能長。
蘇科智能創辦時,6個小夥伴平均年齡28歲,僅幾年工夫,就在物品結構化分析細分領域牢牢占據領先位置,為中國電子、中國電科、首都機場集團等在内的近百家關鍵樞紐,提供數智安全服務。公司成為省級企業科技創新創業團隊和公共安全領域的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2018年被評為湖南省第一家全國最具發展潛力的留學生創業企業。
鄧意麒也一路成長,如今身兼多重身份,既是蘇科智能的總經理,也是共青團十八大代表、共青團長沙市委兼職副書記、湖南省青年企業家協會理事。
組織賦予了責任,就要挑起更多的擔子。
鄧意麒調研發現,創新創業,青年是主力軍,也是“弱勢群體”,她應該“為有夢想的青年創造更多施展抱負的平台。”
在省市兩級團組織的共同努力下,鄧意麒通過協助對接英國、丹麥等多國科研成果,搭建國際化産學研平台,先後與3國科研機構達成實質性合作、吸引28位海外高層次專家來長、服務初創企業325家、輻射青年近5000人。
鄧意麒筆記本的扉頁上寫着這樣一句話:科技為人民服務。她說,作為一名海歸科技創業青年,永葆的初心就是矢志苦幹實幹,為振興實體經濟,建設創新湖南、科技湖南貢獻青春力量。
本文來自【華聲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