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
更新时间:2024-10-08 13:30:21

東北人過去問冬天冷不冷有句嗑;說看“小孩的屁股大醬缸”,這意思是過去的小孩淨穿開裆褲,冬天隻要看見是小孩還在外面穿着開裆褲,和醬缸裡的大醬沒有上冰碴,這天就不算冷。

在東北人的飲食文化中,大醬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之一,在老東北農村人的眼裡,大醬是一年的“菜”,它雖然被看成屬于調料的一部分,但是它往往會被當作主菜來食用。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1

在滿族傳統文化的滿俗飲食中,被看作是源于滿族人發明的,雖然這沒有曆史文字可考證,但是我認為它應該要早于這個年代,況且高麗朝鮮人也吃大醬,與東北的大醬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很可能同源于古東北這個地方。

東北文化中有許多用到大醬的詞彙,說小夥子找媳婦不要太挑,隻要她下雨天知道“蓋醬缸”就行!稱爛泥道路和被水淹的土地為“大醬缸”。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2

有許多偏方用到大醬,遇到燒燙傷就往部位上抹大醬,可以有效地消炎,有生癞的皮膚病在患處抹大醬,然後讓牛去舔,牛舌頭有肉刺,舔得冒血筋癞就會被治愈,雖然沒有試過,但是我想這也應該是物理療法吧。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3

此圖片源自網絡

東北的農家,幾乎每年家家都要“下大醬”的,最純正的大醬是黃豆制作的,先要“烀黃豆”叫“烀大醬豆”,有年前烀的,和年後烀的兩種,年前烀的因為發酵時間長,大醬的品味較好。烀之前要選好大豆,挑去雜質,水撈洗淨,放在大鍋裡,添入适量的清水煮熟,要慢火長時間煮,後面停火用餘火“捂”爛,添水要适量,過少容易“幹鍋”糊豆,做出的大醬有苦味,如果水少可以添加開水,不能加涼水。如果添水太多,打醬塊會稀軟打不成塊,要在出鍋前舀去多餘的湯汁,但是也損失了部分營養,所以最好是添水适當。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4

此圖片源自網絡

烀好的醬豆是深橙色,輕輕一捏就碎,在晾涼到不燙手的時候,下一步就是磨碎,有多種方法,常見的有用磨磨的;石磨套上毛驢,磨上站人,手拿齊頭的粗木棒,地上有專人“添磨”的,将烀好的醬豆一勺接一勺添進“磨眼”,因為醬豆粘很難下,所以磨上站的人就用木棒不停的往裡“怼”,這種方法效率高,很快就會磨完,所以會有好幾家在這一個時間同時烀大醬,然後一起來磨,不過磨上面的這個人必須是體格好而又不暈的男爺們,當然有許多大點的男孩子也能幹,也見過有女人幹的,不過太少。沒有磨的一般都是手工“揣醬”,有用專門的粗木棒做的“醬杵子”,在小缸中将豆杵爛,還有專門做的圓頭平底帶短把的“醬杵子”,這個效率也很高,什麼也沒有的就空手“攥”,但是豆要要求烀得特别的爛。上面幾種方法,用磨磨的最細膩,其它方法都免不了會有不碎的“豆瓣”,不過不影響大醬的味道和質量。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5

此圖片源自網絡

下一步就是要将磨好或揣好的豆泥做成“醬塊”,這叫“打醬塊”,根據下豆的多少決定打幾塊“醬塊”,一般講究雙數,雙數代表吉利,兩塊,四塊,或六塊等等,“打醬塊”要趁熱乎,涼了不容易粘一起,醬塊有圓形的和方形長方形的不同,根據地區習慣。過去的醬塊一般是裸放,或者用稻草吊起來,因為這樣容易落上灰塵,很難刷幹淨,後來普遍用厚紙包着,最好是用“牛皮紙”包的,它結實耐用。一般年前烀的醬塊多數會放到屋内上方的“棚杆”上,這裡比較溫暖,能保證發酵的溫度。年後烀大醬通常都是選擇在農曆“二月二”前後,醬塊一般會放在炕頭墊起來的木闆上,炕頭溫度高,容易發酵。

大醬好不好吃,全在于發酵,這個發酵東北人并不叫發酵,叫“擱”(ge二聲),大醬發酵的好不好,就叫“擱”的好不好,在放置的時間裡,如果“擱的好”,在室内就會聞到一股醬香的味道。有道是;“打不到的媳婦,擱不到的大醬”!?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6

“下大醬”一般會在農曆的四月十八或二十八,這時候已經是春夏之交,室外的氣溫已經上來了,溫度高有利于大醬的發酵。下大醬的步驟是;先撕去醬塊子上的包紙,用刷子蘸清水刷,這時候正常的醬塊會變得很輕,周邊很硬實,中間用手按會覺得很軟,醬塊會有幾道很深的裂紋,從裂紋中會長毛發黴,這不用怕,這些是有益的黴菌正常發酵,用刷子刷幹淨,按照裂紋将醬塊掰成幾大塊,不要刷得過分幹淨,因為這些黴菌會在後面的二次發酵中起重要作用。刷好的醬塊放在蓋簾上晾幹水分,把要用的醬缸刷幹淨,用秤稱出醬塊的重量,按照二比一醬塊與鹽的比例,鹽少醬淡叫“沒有壽”,鹽多過鹹不利于發酵。在醬缸中加入清水,倒入鹽,過去一般是用“大鹽”,那種大塊的原鹽,一般不算太幹淨,需要另備水從中洗撈一下用“笊籬”撈出,放到醬缸中,然後再将醬塊掰成小塊放入醬缸中,醬缸添水要适量,過幹過稀都不好,不過幹了可以添涼開水稀釋,稀了就不好了,會影響發酵的。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7

此圖片源自網絡

大醬下完事,後面的養護非常重要,首先是防止雨水的漏入,大醬最忌生水,一旦進入生水就會“生蛆”,有道是;“飯裡的沙子,醬缸裡的蛆”那是“膈應人”的。因此醬缸的“帽子”很重要,過去有草席編的“醬帽子”,有提溜式地和翻蓋式的,後來用的普遍是大鐵鍋翻過來扣上,蓋醬缸的帽子必須用木棍支起來通風,不然大醬怕“捂”會變質的。下好的大醬每天需要用專用的“醬缸耙”“打耙”,“醬缸耙”是一塊二三寸木闆釘在一根木棍上,上下攪動可以使缸中的大醬上下層的溫度中和,有利于發酵,可以攪碎沒化開的小醬塊,每天需要多次“打耙”。

為使大醬發酵快色澤好,在初期需要曬醬,太陽曬得越多大醬的顔色越好,這個時間最怕陰雨天。

後期為防止蠅蟲的進入,會在醬缸上罩起一塊透氣好的紗布,四周丁有小石子墜着。

大醬也有“滿月”的說法,一般着急吃的人家可能等不到“滿月”就會要吃大醬,但是這個時候隻可以吃生醬,而不允許炸醬,隻有“滿月”後的大醬才可以正式成為真正的大醬。大醬有許多忌諱,一般是不允許外人看的,尤其是懷孕的婦女,被稱為“四眼人”。

醬缸一般都放置在園子中比較僻靜安全的地方,除了防止外人看,也防止一些牲畜的偷襲,經常有牛鑽進園子偷喝大醬的事發生,在早年我大石湖丈人家還發生過黑瞎子(黑熊)夜裡進園子喝大醬和摳吃蜂蜜的故事。(我有文章寫過這個事)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8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9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10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11

再說吃大醬,東北的特殊地理環境過去的蔬菜品種較少,酸菜是一冬的蔬菜,它好耐儲存易保管,還有蘿蔔白菜土豆子這老幾樣,能夠全年上餐桌就是大醬了,它除了做各種菜肴的調料外,它可以自己成菜,我一個小學同學說過,“我隻要有湯子和大醬就能吃飽”!大醬常見的吃法就是生吃和熟吃,過去的人不太講究,很多就是生吃大醬,小蔥蘸醬,黃瓜蘸醬,各種山野菜蘸醬,往往生吃要好于熟吃,它味道純正。現在的人很少吃生醬,最常見的就是炸醬,現在能炸的醬太多了;肉醬,雞蛋醬,辣椒醬,蔥醬,魚醬,豆腐醬,花生醬,蘑菇醬,核桃仁醬等等不勝枚舉。

許多菜肴中加入了大醬,就使風格大提高,炖河魚,炖蛤蟆等,拌涼菜中也缺少不了大醬。東北的山菜全國聞名,無論怎麼做,隻有蘸醬吃的味道是最純正的。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12

醬鹹菜也是一大類,過去在農村時家家有“醬缸鹹菜”将黃瓜,辣椒,胡蘿蔔,鬼子姜,螺絲轉還有“把蒿”等小菜,用鹽先“腌倒”,淋出水分,然後裝入小布口袋中,紮緊口袋,放入醬缸中,這也叫“小口袋鹹菜”,非常好吃,尤其是城裡來的親戚,專門找“小口袋鹹菜”吃。當然現在市面上賣的醬鹹菜更是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了。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13

黃米飯

講一個與大醬有關系的故事,村裡一個過去給地主“扛活”的老者說的;他們年輕時給一家地主“扛活”,因為用人工比較多,這地主家每年要下兩缸大醬,其中每年兩缸醬中總有一缸好的,一缸不好的,當然是地主家人肯定是吃好的那一缸,差的那一缸留給扛活的吃。這一年,一個扛活的使了點歪心眼,憑什麼東家吃好醬讓我們吃壞醬?在一次吃“黃米飯”的時候,這個人偷偷地留了半碗黃米飯,黃米飯是粘性的,粘在一起,他将它用手搓成條狀,盤在一起,非常像拉的屎,找了地方偷偷曬幹變硬實,然後找了個機會偷偷扔到東家吃的那缸醬中,因為顔色形狀都酷似人屎,任誰也是看不出來的,果然沒過幾天,東家就把那缸好醬給他們吃了。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新賓縣葦子峪地區。

作為東北人,這“大醬情懷”已經深入到我們的骨子裡了,除了作為食物它與我們息息相關,作為一種文化它也值得傳承,它在璀璨的中華文化中必然也應該占有一席之地。

東北人的大醬教程(東北人的大醬情懷)14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