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21年新春鐘聲悠揚,新年賀詞偉人“新年将至,惟願山河錦繡,國泰民安!惟願和順緻祥,幸福美滿!”的結束祝語,讓我輩對即将實現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第一個百年目标充滿希冀與憧憬;讓取得“戰疫、戰貧、戰洪”重大勝利的普羅大衆情不自禁地為這個偉大的新時代歡呼與喝彩。
與此同時,那份因寒而濃年味也離我們越來越近。
(圖片來源網絡)
春節,是中華民族兒女心中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回家過年,也成了萬千炎黃子孫心中近似于宗教般的虔誠信念。随着社會快速發展,我們會無奈地發現,自己離家的距離越來越遠。曾幾何時,本該同飲朝露,共眠暮霞的血脈親情,在社會深度變革的沖擊下,變得極為零散和脆弱,平時四散天涯的親情靠着“過年”這個神奇的習俗,居然會在春節七天長假中再次凝聚。雖說當今的工業化城鎮化進展迅速,但說到底中國的社會基礎還是農耕社會,即便你我已經被城市馴化多年,但你我依然難忘那方故土,畢竟誰也不會輕易忘記自己的來路。為此,每年舊曆歲尾,億萬國人便會如那遷徙的候鳥,手拎肩扛,跋山涉水,往鄉野聚集。
因為那鄉野深處的小村口,始終飄蕩着那縷自己魂牽夢萦的如煙鄉愁,駐有年邁父母翹首盼兒女歸的深情守望。
畢竟,家,是你我生命誕生的地方,是一個家庭血脈延展的源頭,也是凡間善男信女們安身立命的港灣。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的一生都各自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圖片來源網絡)
或許你會悄然發現,在歲月的熏燎下,使得村中的那幾間祖屋愈顯滄桑;飄搖的風雨裡,父輩們的身影也愈發單薄。不同的生活境遇,塑造出迥異的人生感受,但是春節期間,無論是堂皇富麗的樓房别墅,還是昏暗破舊的磚瓦老屋,幾乎都會上演着同一幕熱鬧而溫馨的人間話劇:幾代同堂圍桌而坐,訴說着打拼的苦樂,傾訴着彼此的思念,喧嚣竈台邊那旺旺竈火,映紅了父輩因兒女平安歸來而逐開的笑臉。八方桌上堆滿了老人精心烹饪的菜肴,那層層疊疊的碗碟裡盛滿的是中國式的人生,也折射出“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千年倫理。
想來,旅外兒女們的一句,爸媽,我回來了;爸媽,過年好!便會成為世上最能體現孝敬之心的語言,這份溫馨足以在瞬間撫平父輩們經年的心中嗔怨。此刻,父母如溝似壑的年紋裡盈滿的是幸福和滿足。
或許父輩們對人生幸福的理解,就是如此簡單與清淺,兒女們在外賺多少錢不重要,平安就好;當多大官也不重要,知道歸來就行。
(鄭國福攝)
作為一名有着28年軍齡的老兵,因軍務在身,以往每年春節與親人都是聚少離多。随着自己對生活感悟不斷加深,對生命中最為厚重的血緣親情地理解也愈發明晰。如對生身父母,知道這是一份不可複制的純消耗性情感,過一天就少一天。都說,父母在,家尚有來路,父母離,家就隻剩歸途。自己作為兒子與父親雙重身份的一位普通男子,該如何給予年邁的父母更多的親情慰藉與關懷,這是一份常駐的心愁。現實中,隻有憑着本能的良知,力所能及地做好孝敬父母的本份。
2021年的春節,因全國多地散發的新冠疫情,使得炎黃兒女“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的這份心傳充滿了不确定。為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全國各地都提倡就地過年,号召人民為助力疫情防控奉獻各自綿薄之力。從去年開始,因為轉業而解卸征鞍、回歸家庭。與父母同城而居的便利,即便面對嚴峻疫情,仍可省去衆多打拼在外兒女此刻“回與不回”的糾結與猶豫。這不能不說,是生活一份莫大的恩賜。
辦公樓窗外毗鄰的那江清水陽光下微泛金波,遠方暮光裡的原野,山青水瘦,蒼茫寥闊,目及之處,盛景祥和。透過薄涼的歲月,我仿佛能看到那幅歡欣而來桃紅李亂的清萌春意。
這就是當下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憂愁焦慮,有幸福滿足,更有激情與希望,像極了遠方日暮鄉關處,許多父親手下的那桌家宴,油鹽醬醋,酸甜苦辣,恰如人生百味,冷暖自知。
(圖片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