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之前分析了為什麼要設立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
設立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是宏觀平衡經濟強省的一個手段。所在省份都是屬于沿海相對發達地區或内地重要人口經濟大省,也是中央從稅收财政角度出發,為了平衡中央地方利益分配,所以設立。
這次談談,到底是計劃單列市強還是省會城市強。
省會為省的行政中心(政府駐地),是國家一級行政區(一般為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交通中心。而自治區的行政駐地通常稱首府(直轄市、特别行政區稱為政府所在地、駐地,故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香港、澳門不屬于嚴格意義的省會概念)。所以,全國有28個省會(首府)。
計劃單列市,全稱為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計劃單列市,其管理受中央和所在省的雙重領導,但以省領導為主,有相當于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的城市。目前,全國有5個計劃單列市,分别為大連、青島、甯波、廈門和深圳。
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有相同之處,但區别也很大。
第一、經濟管理權限不同。
省會城市的經濟管理權限在省裡,收支是與省級财政挂鈎的,下達經濟指标和财政收入上交等都由省裡決定。
計劃單列市的收支直接與中央挂鈎,由中央财政與地方财政兩分,無須上繳省級财政(其财政對接中央财政,但不一定就與所在省财政完全脫鈎),享有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另外,計劃單列市在國家計劃當中單列戶頭,中央、國家部委等給省、直轄市下達經濟指标,要直接列出計劃單列市的經濟指标。
第二、行政級别可能不同。
省會城市根據行政級别分為副省級城市和地級市兩種。目前我國省會城市中有10個副省級,從北往南分别為哈爾濱、長春、沈陽、濟南、西安、南京、杭州、武漢、成都、廣州,而如長沙、長春、南甯、南昌、昆明、福州、蘭州、鄭州等18個省會都是地級市。
而目前5個計劃單列市都是副省級城市,其級别要高于很多省會城市。
如果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都是副省級城市,其所屬的機構設置一樣;如果省會城市是地級市,則兩者所屬的機構設置、幹部級别、職級比例都不同,如此最多隻有市委書記可能會高配副部級。城市級别越高,其擁有的國家戰略和資源配置優勢越明顯。
第三、城市定位有所不同。
省會城市的主要定位是省的行政(政治)中心,同時也是經濟、科教、文化、醫療、交通中心,省級機構基本上都會設置在省會城市,包括省委、政府、兩院、人大和政協以及下屬的部門。
而計劃單列市一般有着較好的地理條件如港口碼頭,主要發展的方向是經濟,一般是區域經濟中心,在科教、文化、高校、醫療等方面,可能會與省會城市有一定的差距。
計劃單列市與本省會城市存在一定競争關系。
曾經的最強省内競争CP是四川的重慶和成都。重慶之前也屬于計劃單列市,與成都皆為副省級,成渝之間互不對眼,1997年重慶升格為直轄市,國家又出台成渝都市圈規劃,兩地從競争展開協作。
廣州與深圳,濟南與青島,杭州與甯波,沈陽與大連,福州與廈門,在國家戰略和城市群主導權上會存在相互争奪的現象。
廣深,濟青,杭甬,沈大都是副省級城市,競争尚在同一層級。但是在福建省,廈門于1994年2月成為副省級,省會福州仍為地級,出現了省内城市廈門的行政級别高于省會福州的情況,導緻很多對比數據都呈現廈門占優。
綜上,從總體綜合實力來看,因為省會疊加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素,基本上本省副省級省會強于本省計劃單列市,本省計劃單列市不遜色甚至略優于本省地級省會。
【基本公式:副省級省會>計劃單列市≥地級省會】
但也并非絕對,比如最強地級市——蘇州,又如先行示範區——深圳。歡迎留言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