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湯治風寒還是風熱? 前面幾篇文章介紹了“正宗小兒感冒”的四個方子,都可以使用複習一下,這種感冒的症狀是:高燒、怕冷、身痛、脈浮緊,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麻杏石甘湯治風寒還是風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麻杏石甘湯治風寒還是風熱
前面幾篇文章介紹了“正宗小兒感冒”的四個方子,都可以使用。複習一下,這種感冒的症狀是:高燒、怕冷、身痛、脈浮緊。
1、《傷寒論》原方麻黃湯:麻黃3克、桂枝2克、炙甘草1克、杏仁5個。
2、張錫純麻黃湯之變通方。也就是麻黃湯加知母。
3、張錫純之阿司匹林石膏湯。生石膏(二兩,軋細) 阿斯匹林(一瓦)。上藥二味,先用白蔗糖沖水,送服阿斯匹林。再将石膏煎湯一大碗,待周身正出汗時,乘熱将石膏湯飲下三分之二,以助阿斯匹林發表之力。迨至汗出之後,過兩三點鐘,猶覺有餘熱者,可仍将所餘石膏湯溫飲下。若藥服完,熱猶未盡者,可但用生石膏煎湯,或少加粳米煎湯,徐徐溫飲之,以熱全退淨為度,不用再服阿斯匹林也。這裡張錫純對于阿司匹林的用量作“瓦”。這個好像不是中醫劑量,也不是西醫劑量。具有人考證:就是一匙,西藥早期就是用大瓶子裝的,瓶子深,所以那時用的專門的小匙從瓶子裡取藥,“瓦”是地方發音,指的是用勺子取東西的動作。“瓦”也的确像是山西一帶的方言。阿司匹林那時候是粉末狀的。一瓦是多少克,有人說大約1克!我看差不多。我給七歲女兒用,計量是一片的四分之一。
4、 劉紹武之三部六病之葛根麻黃湯。原方:葛根60麻黃10杏仁15石膏30炙甘草10。小兒,劑量可以減半,或者三分之一。
上面四個方子,我比較喜歡用葛根麻黃湯,覺得最為穩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時候這樣用了,結果沒好,這才有了《傷寒論》後面的那麼多論述。為什麼呢?我想大概有幾方面原因:
1、用藥的時機不對。或者幹脆說,病證已經不完全是表證了。《傷寒論》講傳變,用藥稍晚,不那麼恰當好,有作用,但是不完全對症,可以挫殺病勢。但是,會接着有其他病證出現。如果一開始就這樣用藥,肯定會好。
2、用藥的劑量太少。我反複研究考證多家學說,相信《傷寒論》的1兩是現在15克多,而現在普遍折算的劑量是1兩3克。劑量本身就變成了原方的五分之一。病重藥輕,當然沒有作用。特别是小兒喝藥,不會像大人一次多少就是多少,喝進去的有效劑量不一定多。所以我的經驗是濃煎少喝。而且感冒一類的傷寒,要的是一次取汗。汗出不透,就會他變。
3、藥後護理不得法。取汗講究的是遍身微汗。如果藥後重被嚴裹,愣是蒙出一身大汗,這是汗出太過。如果剛一出汗,就撤被晾體,這是汗出不透。正确的應該是,用手觸摸,遍身均勻潮汗,體溫開始下降的時候,在任小兒憑感覺自行選擇。
不管怎麼說,如果喝了上面的藥,會出現很多情況以下情況。如果汗出燒退,病止,那就無須再議。今天先說病沒好,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當時燒退,接着又開始發燒,而且伴着咳嗽,西醫會說是“肺炎”,中醫認為是“内熱”。其證:脈洪大,如同波濤洶湧之洪水,身上幹熱,臉蛋通紅,咳嗽或有黃痰。這個時候你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子,而不要去藥店買這個下火藥,那個止咳藥。今天重點交流一個實在重要的方劑:麻杏石甘湯。
在《傷寒論》63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162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這個方子也是應對流感的首選方劑,但是實踐中又有很多人不敢用,因為懼怕麻黃發汗,懼怕石膏太涼。這裡強調的“身無大熱”,也是區别陽明裡熱的關鍵詞,一般陽明裡熱會大熱大渴,這裡沒有,應該是髒腑辨證說的“肺熱”。
這個治則,我自己犯過,可謂記憶猶新。有一次,女兒感冒,應該是麻黃湯證,結果喝了麻黃湯汗出熱退,但是半天過去以後,又燒起來了,當時以為表不解,就用了桂枝湯,這次可是後果極其嚴重,變成大熱而且是幹熱,應該是所謂的溫病,那時候剛剛看傷寒論,自己也不敢亂治了,請了認識的中醫看,中醫說是我把正氣治的沒有了,需要扶正氣,于是用了人參敗毒散,結果喝了更加嚴重,老婆要求立即送醫院,我堅持再試試,後來老婆妥協,給我半小時時間,後來用了麻杏甘石湯,結果喝下去半小時就退燒了。所以,後來我得出一個結論:身大熱者,亦可用。
1 、張錫純。這是傷寒論治療溫病的方子。長期以來,一緻認為,傷寒論談到溫病,有證五方,張錫純通過臨床認為,這個方子正是溫病的主方。傷寒論“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像我,上面治療女兒的感冒,後來其實就變成了“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渾身幹熱燙手。關于張錫純的論述,在其《傷寒論講義》和《屢試屢效方》多有論述,在此懶得打字了,呵呵!不過張錫純對于這個方子有獨到的劑量變換之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如果“不汗出熱重”的情況下,石膏用量是麻黃十倍。石膏一兩,則麻黃一錢,用之甚效。還有就是據此創制了“寒解湯”和“涼解湯”,有興趣者,可以找出來看看,很是有用。
2、劉紹武。劉紹武老前輩對于傷寒論有獨到的認識,特别是根據傷寒論創制了不少協調方,當然老人家更是大刀闊斧地改了一些方子,這也是有些人不想接受三部六病的一個原因。其實在我看來,凡是有用的就是應該吸收和借鑒的。比如劉紹武老認為,傷寒用麻黃湯,總是覺得有以熱治熱之弊,先後在實踐中探索,最後發現在麻杏甘石湯裡面加入葛根,其治療傷寒效果極為有效,把這個方子命名為“葛根麻黃湯”。我在看到這裡時候,一開始是懷疑,這個能發汗嗎,因為沒有桂枝,而且加了寒涼的葛根和石膏。後來,覺得有機會試試。真的機會就來了,前幾天女兒發燒,不是很怕冷,就用原方一般劑量,結果喝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樣子,大約40多分鐘,開始微微汗出,1個多小時,身熱勸退。我由此衷心佩服劉老膽識和學識以及對于中醫的無私奉獻。後來,這個方子,給一個網友用了,她家小孩3歲,屢用退燒藥,其中有兩天看起來好了,結果後來又發燒了。當時用了小柴胡不管用,我考慮還是要解表發汗,給了她這個方子,囑咐,如果半夜燒起來,就用這個,結果半夜果然燒起來,但是小孩子不給喝藥,沒有辦法送到醫院,打了退燒針。第二天下午又開始發燒,我告訴她,還是用這個方子,這次采取威逼利誘(呵呵)的辦法,小孩總算是喝了點,結果汗出熱退。這個方子,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一是這個方子完全可以替代麻黃湯,但是穩妥性大幅提高;二是這個方子的辯證簡單,隻要是感冒發燒,不論是否怕冷怕熱,都可以用。因為如果是傷寒本證,那麼用了絕對對,因為劉紹武老就是為此創制的方子,如果是不怕冷的溫病,用之更妥,因為張錫純認為這就是治療溫病的方子,而且加了葛根,以其有“起陰氣”之效能,更加穩妥。所以綜合起來,我認為這是治療小孩感冒的首選方劑。
3、JT叔叔。這個JT是台灣人,台灣著名經方家,網上有講座資料,其人姓氏不詳,講的實在好。我就不知道,這人很年輕,為什麼叫做JT,還要加一個叔叔,所以他的全稱是“JT叔叔”。就是這個叔叔,對麻杏甘石湯講的很透徹,他說:麻杏甘石湯是對應一個幹熱的肺,小青龍對應的是一個濕冷的肺。如果用麻杏甘石湯治療感冒咳嗽,用幾幅以後可以改成“五虎湯”,就是,麻杏甘石湯加茶葉,也可以加桑白皮,也可以用五虎湯加二陳湯。當然,判斷咳嗽的依據,他說的很清楚就是:麻杏甘石湯證伴随著一點氣管發炎、或支氣管發炎的辨證點,是肺脈可摸出一條樹枝,或胸口癢到想要咳出來,及舌頭是發紅而且不水滑。
4、古樸中醫。我的看法。麻杏甘石湯,是我喜歡的一個方子,一是因為我多次用,效果極好;二是對于感冒來說,幾乎沒有不用的。為此,我總結一下幾點:
(1)發汗後。感冒用桂枝湯(我沒有遇到)或者麻黃湯以後,如果繼續發熱咳嗽,排出小柴胡之後,就要來考慮麻杏甘石湯。
(2)麻杏甘石湯的變通。如果如條文身無大熱,則用原方即可。如果身大熱,則用張錫純之劑量:石膏為麻黃十倍。如果還要追求穩妥,則用張錫純之變通方:寒解湯或者涼解湯。
(3)我的經驗。如果是麻黃湯證或者發熱不冷的溫病,直接用劉紹武老的葛根麻黃湯,最為穩妥不過,尤其小孩。
(4)如果咳嗽。按照JT的脈法,确定後,用“五虎湯或加二陳湯”。
記得兩年前我曾經寫過“麻杏石甘湯”的一片短文,标題忘了,在網上找不到了。不過很榮幸地被一位同道收集,并做了标題修訂“麻杏石甘湯---劉建軍方解”,這個标題在度娘搜索,居然還是頭條。謝謝這位“應無所住”朋友的博友。當時後面還附了一首打油詩:
風雲麻杏甘石湯,汗出而喘要用之
無汗幹咳證更多,若要追求得穩妥
劉氏葛根麻黃湯,錫純寒解涼解湯。
附上麻杏石甘湯原方: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個 、炙甘草二兩、碎石膏半斤。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兒用藥1兩按照1克2克折算,漢代半斤為漢代八兩。現在藥店有“麻杏石甘散”以及系列以麻杏石甘湯為基礎方的中成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