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黑境,今天跟大家說一個人,對于現在的普通人他可能并不出名,但卻深刻影響了數以億計的國人命運,他叫于維漢。
他花了半個多世紀,死磕一種曾被認為是無藥可救的緻命疾病,克山病。
這種病有多可怕呢?
于維漢第一次看到病區的場景是這樣的:寒風呼嘯,茫茫黑土,破爛的泥屋草房,以及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百姓。“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 就是它的真實寫照。
急性克山病的緻死率高達92%,往往造成一村絕戶,所以被人們稱為“絕戶病”。患病的人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萎靡羸(léi)弱,從病發到死亡最快僅需幾天,也被稱為“攻心翻”。
1935年,克山病首次在黑龍江省克山縣被發現;1941年,在克山縣十二個村爆發,死者超過200人;兩年後,21歲的于維漢第一次從日本教授口中得知了克山病肆虐的慘狀,他就立志要攻克這個贻害無窮的病魔。但他并沒有意識到,這一件事竟耗了他半個世紀。
1953年,克山病再次爆發,這一次的規模比以往都要嚴重,波及了全國16個省309個縣1.24億人,無數面色蒼白的患者下肢水腫,口吐黃水悲慘死去。
這時的于維漢已經是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副教授,但他知道醫學界對克山病的了解還非常不足,他主動請求帶隊深入病區,跟病魔展開正面較量。
一到病區,于維漢團隊就不分晝夜地進行搶救,但還是收效甚微,他們眼睜睜地看着病人一個個送進來,又一個個死去,這對醫生來說是最大的打擊。
而房東小女兒的死,更是讓醫療隊員的心跌入谷底。小女孩跟大家非常親密,她乖巧懂事,經常為隊員們燒洗腳水,是大家的開心果。她發病後,大家用盡了各種辦法,最終還是沒能挽救她的生命。
不少人陷入了絕望,但這卻讓于維漢更加堅定了鏟除克山病的決心。
他要走進大山,到最偏僻的農村裡,到病魔藏身的最隐秘的角落裡,找到它,然後消滅它。
他和隊員們走遍了16個省的大小村落,調查了超過六十餘萬人,診治和搶救了超過6000名患者,就算是嚴寒酷暑,患上肝炎、角膜軟化症也沒有停下。最終他用雙腳,畫出了克山病的病情分布圖。
1953至1985年的32年間,于維漢幾乎從未離開過病區一線,他跟患者們度過了20個春節,但在1956年春節前幾天,他的母親心肌梗塞住院,夫人又臨産,他卻都沒回去。他說“現在這裡正是最需要我的時候,母親入院,愛人生孩子,組織會照顧的,但這裡多一個我,就能多搶救一個病人。”
也許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于維漢最終成功找到了消滅克山病的機會,他發現采用亞冬眠 葡萄糖适當補液的辦法,可以将急性病人的搶救率從30%提高到95%;服用毛地黃也可以有效治療慢性克山病。于是順藤摸瓜,在1961年提出了克山病病因假說:克山病與單一膳食條件有關,尤其是豆制品稀缺,可能與硒元素缺乏有關。原來這樣駭人聽聞的疾病,竟然是“窮”病。
在一般人看來,找到治療方法就算大功告成了,但于維漢卻說他和克山病的賬還沒算完,他要把克山病“扼殺在搖籃裡”。
他和團隊又對16000人進行了長達22年的跟蹤調查,還親自挨家挨戶為農民送豆腐,改善村民飲食,被當地人敬愛地稱為“豆腐教授”。
最終“豆腐教授”的“豆腐”理論也确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經驗被複制推廣,到了1991年,曾經肆虐1.24億人的克山病在中國基本得到控制。
1997年,于維漢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他卻謙虛地說“我隻是治好了一個落後時期的落後病”,并依然在為防治克山病做研究,直到2004年因腦出血入院。
2010年11月17日,于維漢逝世,享年88歲。
今天,克山縣已經三十多年沒有出現過急型克山病,百姓們也不用在惶惶中跪拜瘟神了,而年輕人卻隻是偶爾在長輩口中,聽到幾句豆腐教授的故事。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卻當為國士無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