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錢江晚報
一場七百多年的誤會終于解開了!
12月14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公布,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
我們原本以為霸陵在鳳凰嘴,主要是因為元代駱天骧《類編長安志》中記載:“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裡,白鹿原北鳳凰嘴下,《漢書》治霸陵皆瓦器不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
這一筆,讓後人誤會了七百多年,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鳳凰嘴下為漢文帝立滿了碑石。
為什麼會有這一場誤認?考古工作者現在是怎麼判定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的?漢文帝又為什麼不葬祖陵而選址白鹿原呢?我們請教了項目負責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馬永嬴研究員。
為什麼能确定這是真霸陵?
關鍵性證據:垣牆
早在2006年,考古工作者就已經知道江村大墓這座墓葬了。“根據墓的位置和墓葬的形制,當時就覺得這個墓主人身份不一般。”馬永嬴說。
但是一直沒能找到直接證明墓主人身份的證據,于是我們就沿用着古人的誤認直到今天。
這一誤認的産生還是源于漢文帝為我們設置了難題。
他提倡“薄葬”,明确表示“因其山,不起墳”。所以霸陵非常隐蔽,不像其他西漢帝陵有清晰的封土(也就是一個山包)。
再加上皇帝陵墓本身就有保密性,不會詳細标注,《三輔黃圖》中記載的霸陵隻是說“在長安城東七十裡,因山為藏,不複起墳”,為後人劃定了一片區域。
就是在這片區域,有一座鳳凰嘴,符合“因山而藏”又具備隐蔽性,元人還留下了“白鹿原北鳳凰嘴下”的記載,使得誤認沿用了下來。
世傳為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
但是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在鳳凰嘴沒有發掘出帝陵,江村大墓墓主人的身份也越來越“可疑”。
從2006年開始,考古工作持續地進行着,考古人員不懈地找尋着埋藏在黃土之下的證據。
終于,關鍵性證據找到了——夯土垣牆!
“我們發現了圍在江村大墓和窦皇後陵周圍的夯土垣牆,”馬永嬴告訴我們,“就是這個垣牆,将江村大墓和窦皇後陵圍在中間,是一個大陵園。”
這代表了什麼呢?
西漢時候,皇帝和皇後合葬實行的是同陵異穴,也就是埋在同一個墓地,但各自起一個墳頭,“同陵”就體現在二者同處一個大陵園。
夯土垣牆圍成了一個大陵園,把江村大墓和窦皇後陵圍起來,就說明了江村大墓的墓主人正是漢文帝。
當然,這樣的判斷是基于一系列證據鍊的基礎之上:墓葬位置、“亞”字形天子級别的墓葬形制、周圍一百多個外藏坑……
如此,充分的證據告訴我們,江村大墓才是真的漢文帝霸陵。
工作照
為什麼選址白鹿原?
帝王的權衡
确認了霸陵的位置,讓我們把地圖縮小,看一看西漢的帝陵分布。
這時候新的問題就出現了:
為什麼西漢帝陵集中在長安城西北鹹陽原,而霸陵卻選在長安城東南的白鹿原呢?
馬永嬴表示,這個原因很複雜。
首先就要從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後講起了。
在漢高祖時期,薄氏和漢文帝劉恒并不受寵,劉恒分封偏遠的代國。高祖死後,母子倆在代國相依為命。
而劉恒成為皇帝之後,薄氏随之被尊為皇太後。但這帶來一個問題:薄太後死後如何安葬?
當時呂後已經和高祖在長陵合葬,薄太後要想合葬隻能降為嫔妃身份——這對于孝子漢文帝是絕不能接受的。
于是他就效法前朝舊例,學秦昭襄王嬴稷,和母親一起,離開祖陵區,别葬他處。
薄太後南陵發掘點外景
祖陵是不可能葬的,那麼他處選在哪呢?
這就要考慮第二個重要因素了,即當時的政治形勢。
漢初的政治威脅主要來自于北方的匈奴和東方的六國舊貴族和異姓諸侯王,而皇陵的選址在當時是一種有效的防範措施,因為附設的陵邑可以發揮監控和防範的作用。
“漢文帝即位時,其父兄以陵墓的形式已經在京城北側建起了一個緩沖地帶,但長安以東除了關中東部的函谷關、東南的武關之外,卻再無屏障。一旦關隘陷落,京城即危在旦夕。”馬永嬴講道。
所以,霸陵必須要選在長安以東,東西交通要道的咽喉部位。
我們再看看白鹿原在哪呢?
函谷道和武關道從旁經過,灞、浐兩河相互,居高臨下,兵家必争之地。可見一斑。
霸陵陵區航拍全景 (窦皇後陵、江村大墓發掘點、南陵)
此外,漢文帝個人的情感因素也可以考慮進來。
一來,劉恒與父親劉邦本就關系疏遠,
不願葬在劉邦身邊;二來,他也懷念自己早年的封地代國,而霸陵旁的大道可以助他“魂歸代國”。
在馬永嬴看來,霸陵的選址,是解決薄太後喪葬禮儀問題、防禦東方諸侯政治需要和個人情感因素影響下的綜合考量。
“有觀賞價值的文物都找不到”
不愧是
你漢文帝
我們回到白鹿原,如今,真的霸陵“現世”了,大家最好奇的還是墓裡面有什麼。
然而——
“我想找幾件能代表霸陵的、有觀賞價值的文物我都找不到。”馬永嬴無奈“吐槽”。
馬永嬴介紹說,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除此之外就是陶器,還有銅器、鐵器小件。這些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我們也可以從圖片當中感受到。
江村大墓K15 出土的部分彩繪着衣式陶俑
江村大墓K27出土的刑徒俑
江村大墓K38銅滴漏出土情況
江村大墓K27出土一組印章
江村大墓K27出土銅齒輪、銅構件
馬永嬴甚至直白地表示:“江村大墓出土的文物都不怎麼樣,體現了漢文帝節葬的這個要求。”
隻能說,漢文帝,不愧是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