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秒暴露中國人的身份?
随着中國人的身影在世界上越來越活躍,僞裝身份這件事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了。即便操着一口地道的外語,穿着國際接軌的時髦裝扮,機智的外國人還是發現了一個能一眼辨别出中國人的好方法——
在日本電視劇某電視劇最新一季的劇中,一個來店的“中國客人”結賬付款的時候,說了一句日常讓日本餐廳老闆慌亂的話:
“你掃我?我掃你?”
“愛掃碼的中國人”
自然地擺出掃碼動作,在日本看來已經是中國人的标配。
但這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卻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意識到自己在國外小心翼翼隐藏的身份,都因為這一破綻全都暴露,大家紛紛直呼“真實”。
短暫的發酵後,很多媒體也跟進了報道。
由此一來,就讓幾家日本媒體嗅到了八卦的氣息,他們順勢跟進了這件事,标題:
“日本電視劇中登場的‘中國人’超真實在中國成為話題。”
現在,事情更進了一步,形成了這樣的奇怪狀況:
日本電視劇描寫中國人
↓
中國媒體報道日本電視劇描寫中國人
↓
日本媒體報道中國媒體報道日本電視劇描寫中國人
次數之多,可見這一現象在兩國的影響力。
追根溯源,造成這一戲劇性現象的一個基本事實就是:中國人的移動支付已經太普及了,這在依然堅持傳統支付方式的日本,自然就會顯得特别突兀。
事實上,這次電視劇中的演繹隻是其中之一,日本民衆早就在各個角度領略過“掃碼識中國人”的道理了。2015年的時候,一張烤地瓜支持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圖片曾在日本傳播很廣,移動支付普及到如此程度,讓日本人感到非常驚歎:
與之對應的,同一時間,日本的百貨公司巨頭松坂屋才剛剛決定引入中國的微信支付:
“大丸松坂屋,導入微信結賬,中國遊客用手機支付”
一來一回,差距就體現出來了。本來,這種差距僅僅是反映了兩個國家不同的支付方式,但2015年由于彙率波動,正是中國遊客開始争相前往日本“爆買”的一年,因此兩國支付方式的碰撞從那個時候起開始被激化。
由于當時日本絕大多數的中小型商販及公共設施都不支持移動支付,一方面,很多不熟悉風俗的中國遊客都吃了沒帶現金的虧;另一方面,本應實現的商品交易未能促成,也讓商家少獲得大量經濟利益。
但是,錢花不出去不要緊,本該賺到的錢賺不着可讓日本商家們急壞了。媒體們率先行動起來,在那一年瘋狂科普引進“支付寶”“微信付款”的重要性。
“中國電子支付服務交易額為153萬億日元,約日本的30倍”
所以,曾經你經常可以聽到餐館的店長會驕傲的告訴你隻收現金,日本的旅遊攻略裡也會貼心的提示遊客很多地方都不支持電子支付。
但面對中國遊客一次次的靈魂發問——“掃哪?”很多立場堅定的商家終于開始撐不住了。
開始是大型百貨商場率先“投敵”,借機得到了巨大的實惠。後來那些“堅持原則”的店家和政府機關也漸漸放棄抵抗。各類科普文章和自己的親身體會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人對“掃碼”的執着——
“不能掃?算了不買了。”
日本媒體2015年引用的中國人支付習慣數據
因此,如果你今年再去日本遊玩就會發現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就在我翻資料的時候,還發現了一個普通日本人相關的小牢騷:
“連續幾年突入[東京拉面激戰區]的松戸富田麺絆今天排的隊太長了,所以就去的[博多一幸舍]。吃到了樸素又美味的豚骨拉面^^。
但是這個店的賣票機明明連西瓜卡等IC卡都不能用,卻能用支付寶和微信!這也太巴結中國遊客了!”
“掃一掃是啥玩意?”
即便是日本商家們已經深刻認識到“微信”“支付寶”的強大,但這種壓迫感從商業到普通民衆,下沉依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對它的态度更多的是“好奇”。當自己在拼命翻包找零錢的時候,看到中國人掏出手機“哔”一下就結了賬,久而久之,也就不免産生了好奇,想弄清這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大家夥最先好奇的對象,是與支付寶、微信的二維碼圖案相伴相生的幾個漢字——
“掃一掃”。
“掃”屬于簡化字,日本人不認識,但是他們的假名裡卻有兩個字與這個字非常相似“キヨ”(這倆假名本身沒特别的意思)。于是有意思的事來了:
日本網友1号:
我中國的朋友:“這個在中文裡是讀取(掃碼)的意思哦。”
我:“キヨーキヨ(原來是這個意思!)”
日本網友2号:
“來中國之後給我整笑了的就是,我琢磨半天‘キヨーキヨ’到底是什麼鬼玩意?原來是中文的SAO YI SAO(請掃描)的意思。”
日本著名音樂創作者Neru也曾對着三個字符若有所思:
“這個中國語我有點喜歡:キヨーキヨ。”
普通的日本群衆對這些字懵逼,那些正在努力學中文的日本人也對這些中文字典上查不到的詞非常頭疼。
一家日本的外語學習網站上有個正在學中文的朋友發了這樣的帖子:
“關于中文(簡體字)的疑問:
‘你掃我還是我掃你’到底是啥意思啊??”
由于這句話在中國人之間使用頻率過高,日本的很多中文學習網站也搞出了對應的帖子,專門講解這個知識難點。
“數碼社會誕生的中國流行語:我掃你”
有趣的是,這個教程的撰寫者由于自己學藝不精,還把三聲的Sǎo,記成了Sào。不知道有多少日本友人學到這個錯誤的發音。
我還特意的去“學習”了一下,語音裡他确實發音發錯了
但是,有些學生即便是掌握了“掃一掃”的正确用法,也不一定都能夠參透掃碼支付的重點。
在一堂“你掃我還是我掃你”的中文網絡課堂中,老師在展示中國麥當勞掃碼支付的時候,正在學習的日本小哥露出了傻傻的幸福的微笑:
“诶,都不用和店員講話了。”
“時代變了”
日本人并非不了解移動支付的好處。
日本網友3号:
“支付寶3日舉行了[日本KFC返現活動]。在東京的中國人用支付寶支付後,拿着小票發微博就能拿到200元(約3300円)返現。支付寶的推廣力度,有點牛逼啊。”
類似的移動支付活動,日本老百姓就算沒真正體驗過,見也見過很多了。但是至今阻礙他們薅中國商人羊毛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支付寶和微信都得綁定中國的銀行卡和身份證。
也就是說,沒有中國身份證的日本人,某種程度上在日本也沒法享受到100%的便捷(誤)。
當然,電子支付在日本難以普及的另一個現實原因,是因為當地發達的便利店支付系統。
在網絡購物剛剛興起的時候,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便利店都開通了便捷的網上支付服務。由于便利店在日本有着非常廣泛的覆蓋率,所以很多人從那個時候養成了用便利店付款機進行網絡付費的習慣。
因此在網購迅速發展的時期,日本的移動支付産業也由于便利店的普及巧妙地錯過了增長的紅利期。
東京便利店密度
再有,就是日本媒體對移動支付的妖魔化了。很多在科普中國人移動支付普及率的文章中,往往會在最後加入幾個相關的負面消息,以向人們證明不适用移動支付的正當理由。
這語境,像極了幾年前我們父母那輩的人對移動的謹慎态度。
标題:沖擊!無現金大國·中國“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副标題:用二維碼偷錢的盜竊案件頻出
但時代永遠是在向前發展的。盡管日本民衆有各種理由不去使用移動支付,當地的商人們在中國遊客的沖擊下還是做出了諸多迎合措施。而商業層面的策略變化,必然也會倒逼日本普通民衆開始學習移動支付。
與此同時,中國的各路服務商也逐漸松口,解除對外國人的種種限制。
所以縱使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阻止移動支付在日本的滲透,但現在看來,那些防線的壁壘已經越來越經不起沖擊。日本的移動支付習慣最終是不是也能像中國一樣實現普及暫不可知,但鑒于目前的發展趨勢,也隻能簡單地送日本友人們一句話:
“時代變了。”
(來源:地球人研究報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