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璀璨奪目的文化遺存中,有許多曆史悠久、傳承有續的珍貴文物,這其中既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大名鼎鼎的國之瑰寶,也有很多我們并不熟悉甚至非常陌生的希世之珍,如意,就是其中之一。
在今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我們能夠看到很多珍貴的如意,面對這些不同材質、富麗堂皇、精美絕倫的寶貝,相信很多朋友在大飽眼福的同時,都會産生一個疑問,這些珍貴的如意,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
其實“如意”最初的實用用途為搔杖,搔癢可如人意,故名“如意”。如意一詞來源于印度梵語阿娜律,是佛教的持器之一,僧人講經問道時傳遞以表示授權主講。後來逐漸演變為貴族豪門在掌中把玩的裝飾之物,清談時手執如意直指四座,潇灑風雅,故又稱“執友”、“談柄”,因常不離手而又稱“握君”。
但是,如意的身分絕對不止這麼簡單,如意的前身除了有“騷杖”的影子之外,還有另一個身世顯赫的官方背景,就是“笏”。笏(讀:護),是古代君臣在朝堂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闆子,一般用玉、象牙制成,可以在上面記事,功能相當于現代的記事簿或者備忘錄。
如意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為主流。這時的如意,既保留了原始“騷杖”的功能,又成為權貴手中時常把玩的信物。
唐朝房玄齡所編纂的《晉書》中記載:孫權曾得到一柄如意,“每酒後,辄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意思是:孫權手裡老拿個如意,一喝多了酒就拿着如意連比劃帶唱,同時用如意當鼓槌敲打痰盂,結果把痰盂邊都敲豁了。
到了西晉時更有全國首富石崇,因為跟人鬥富比賽,對方捧出皇帝親賜的珍貴紅珊瑚樹,石崇啥都不唠,拿着鐵如意上去就是一通砸,完事告訴對方,比你這好的珊瑚樹,我家有的是,現在就賠你一個更好的,别客氣去我庫房随便挑吧。
這說明如意的材質在魏晉南北朝時已經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否則孫權的如意也做不了鼓槌、石崇的如意也打不碎珊瑚。
而在明末時期,如意更因其特有的雅緻,成為崇尚古風的文人墨客的文房玩賞物件。
到了清代,“如意”在宮廷中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如皇帝登極大典上,主管禮儀的臣下必敬獻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順利;在皇帝會見外國使臣時,也要饋贈“如意”,以示締結兩國友好,國泰民安。在帝後、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頤神養性,兆示吉安;特别是在帝後大婚,及至宮中萬壽,中秋元旦時節,都需要臣下敬獻數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後平安大吉,福星高照。可見,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宮廷禮儀、民間往來、陳設賞玩為一體的珍貴之物。
曆史已進入了現代,許多曆史上盛行的玉器飾品,如玉簪、玉钗、龍鈎、頂戴、闆指、玉帶、等等,在如今大衆化的珠寶消費市場上已基本絕迹,隻是在文物店、古玩店或古玩市場中還可以見到這些飾物,但如意卻被人們接受并流傳下來,受到了當代人們的普遍欣賞,成為雅俗共賞,雅俗樂用的飾品。
如今在遼甯岫岩、北京、廣東四平、揭陽、河南南陽,鎮平以及揚州等玉器玉雕的集散地,仍有不少玉雕工藝師用岫玉、翡翠、和田玉、獨山玉等制作各種造型的如意雕件。在珠寶市場中,我們常常可見到在岫岩玉雕刻的花件中,在衆多圖案中搭配上一個如意的圖形,以示對選購者的祝福。
玉如意是一種象征吉祥的器物,因其美好的寓意、珍貴的材質和精巧的工藝而廣為流行,以靈芝造型為主的如意更被賦予了吉祥驅邪的涵義,成為承載祈福禳安等美好願望的貴重禮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