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征地拆遷中,符合一些分戶條件的并且已經合法取得宅基地尚未分戶的情況,單純以“戶籍”為分配原則的情況下進行安置,這樣合理嗎?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西北政法大學物權與土地制度研究所聯席所長、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特聘教授史西甯主任律師來跟大家聊一聊。
案情介紹
重慶市巴南區村民周某及其父親、母親侯遠淑系巴南區紅光村六社村民,并在該社分别建有住宅并辦理了《鄉村房屋所有權證》和《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1998年9月11日,重慶市政府對與周某所在集體上的依法進行征收。同年11月12日其父去世。1999年12月12 日,重慶市巴南區國土資源局,發布《重慶市巴南區國土局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同月23日,巴南區征地辦公室通知周德均及其父母領取農轉非人員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等。嗣後,周德均及其父母三人簽訂了《征地農轉非人員安置協議》并領取了相應費用。2007年6月6日,重慶市巴南區花溪鎮南部新城建設辦公室與周德均母親侯遠淑簽訂《房屋安置協議》,對侯遠淑和周德均按政策規定進行了住房安置。但是,政策是否合理那?
争議焦點:
周德均之父周林成是否屬于住房安置對象,以及周德均是否應當與母親侯遠淑分别安置?
法律分析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号)也明确指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實措施,使被征地農民生活不因征地而降低。”
從以上規定不難看出:“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是安置補償工作的基本原則,“保障失地農民生活水平不下降”是安置補償工作的基本目标。具體到住房安置,該項工作的目的在于補償被征收人原集體土地上房屋被拆除的損失,針對的是原房屋的物權,其功能在于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不因征收而降低。
一般而言,在我國農村宅基地管理所奉行的“一戶一宅基”原則及相關制度的作用下,宅基地使用權、地上房屋所有權這些“物權”與“戶籍”緊密聯系,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安置過程當中以“戶籍”為單位進行住房安置,既符合農村宅基地管理和使用的現狀,也不會出現“戶籍”與“産權”關系的對立。因此,以戶為單位進行安置,已成為多數地方的習慣做法。但實踐當中,各地“戶籍”和“産權”管理體系及其相互關系的不順暢,确實導緻了一些符合分戶條件且已經合法取得宅基地的村民尚未分戶的情況出現。在這種“戶籍”與“産權”關系不一緻的狀況并非村民個人原因所緻的前提下,以“戶籍”的不獨立性否定“産權”的獨立性,因習慣做法而忽視個别利益,确有不當。
土地征收部門對被征收房屋進行安置補償時,在以“戶籍”為分配原則的同時,對于因“戶籍”與“産權”關系不一緻導緻的單純以“戶籍”為标準安置補償顯失公平的情形,應适當兼顧被征收房屋的“産權”屬性,體現出房屋的居住價值,從而确保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的最大化。
其次,将周德均與母親侯遠淑合并安置,損害了周德均原享有的居住便利性。符合條件的成年子女分戶居住,是我國農村的一項傳統習俗,這項制度在充分利用生産生活資料、提高生産積極性、減少家庭矛盾等方面發揮着積極的作用,是事關農村居民生活便利性的一項重要制度。而“保障失地農民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原則,不僅包括征收部門在集體土地征收過程中進行住房安置時,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獲得依法享有的居住面積,也應當包括确保被征收人的居住便利性不因征地行為而受到明顯損害。
最後,房屋征收部門以與侯遠淑簽訂的《住房安置協議》為依據,徑行處分周德均的房屋安置利益,于法無據。當時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财産,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據此,财産的處分權屬于财産所有人等處分權人,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财産系無效的民事行為。
所以,符合一些分戶條件的并且已經合法取得宅基地尚未分戶的情況,單純以“戶籍”為分配原則的情況下進行安置,這樣不合理,所以大家應該與律師取得溝通積極維權!
史律師提醒
拆遷是一個長期鬥争,需要全面專業的知識,需要對全局的把控,需要對法條的合理運用。即使一個有着多年訴訟經驗的律師,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更新,才能在一個案件中冷靜地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斷。而對于非法學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龐大的課題,不能僅靠短時間的惡補可以達到的。所以在遇到任何拆遷問題的時候不妨問問律師,在律師的指導下進行專業維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