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買房并不難,隻要是經濟實力允許,選擇一個好的地段,選擇一個合适的面積,入手即可。想當初,我也是這樣想的,并且,我也是這樣做的。但是,在房子交房以後才發現,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樓層。
第一次買房,經濟實力有限,去售樓處看房的時候,我就對置業顧問直言相告:預算有限,推薦一套價格便宜,性價比高的房子,于是,置業顧問就給我推薦了頂樓,還告訴我,頂樓的房子視野好,采光好,居高臨下,居住體驗非常不錯,而且價格也便宜。我聽信了置業顧問的建議,買了頂樓。
入住以後,前兩年沒什麼大問題,而且視野和采光也很滿意。但是,第三年的時候,問題來了,先是樓頂漏水,後來又出現牆體開裂的現象。詢問了其它幾棟樓的頂樓業主才知道,整個小區80%的頂樓都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本想着通過物業啟動公共維修基金來修繕,可是物業卻說需要三分之二的業主同意以後才可以動用公共維修基金,由于大多數業主認為和自己沒什麼關系,最後,除了我們幾位頂樓業主之外,幾乎沒有其它業主同意,無奈之下,隻好把這套頂樓的房子賣掉了。
有了第一次的購房經驗,第二次買房我就自覺地避開了頂樓和一樓,在我看來,一樓和頂樓一樣,價格便宜一定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且一樓的采光和視野非常差勁,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采光和視野,沒有任何居住體驗可言。
最後,在置業顧問的推薦下,我購買了17層,置業顧問告訴我:17層在高層住宅當中屬于“黃金樓層”,不僅居住體驗好,而且升值潛力大,在二手房市場也比較走俏,流通性很好。
入住以後,整體居住體驗确實要比之前的頂樓好很多,17樓的采光和視野雖然不如頂樓好,但是,感覺比較舒服,而且樓層低,心裡也比較踏實。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時常會有設備運行的噪音,雖然聲音很低微,但是,對于睡眠質量不好的人來說,也是很難受的。
經過詢問才知道,噪音是設備層的設備運行發出來的。物業告訴我,噪音屬于正常現象,所有的高層住宅都有,噪音控制在35分貝以下,基本不會影響到住戶的正常休息。
因為家裡有老人和孩子,而且母親有神經衰弱的老毛病,晚上休息的時候聽不得任何噪音,無奈之下,第二套房子住了2年以後,我又把它賣掉了。
後來才知道,設備層除了會産生噪音以外,還有一定的輻射,雖然對于身體健康基本沒有影響,但是,給住戶的感覺總是怪怪的。一般情況下,多層住宅的設備層會分布在頂樓或者負一、二層,高層住宅的設備層會分布在頂樓、中間樓層或者負一、二層。買房的時候是很難發覺的,置業顧問一般也不會告知,如果想要搞清楚設備在哪一層,需要看一下開發商的項目設計圖紙,一看便知。
有了前兩次的買房經驗,我也算是半個内行人了,而且,在此期間,我的職業也發生了變化,我成為了一名房産經紀人,通過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我了解到了決定居住體驗的5大要素。分别是:采光、視野、私密性、通風和環境。而且,影響這5大要素的關鍵在于樓層的選擇上。
通常情況下,樓層的選擇隻要是符合總樓層的三分之一到總樓層的三分之二,就屬于“好樓層”,這裡的“好”指的是居住體驗。
當然,還要避開兩個樓層,其一是設備層,因為會有噪音和輻射;其二是腰線層,因為腰線會儲存灰塵和垃圾以及雨雪,對于腰線層的住戶也有一定的居住影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腰線有的時候也稱之為“裝飾線”,也就是說,裝飾線就是腰線,這個說法在買房的時候需要搞清楚。腰線除了裝飾作用以外,并無其它任何實質性作用。
明白了這些,在第三次買房的時候,我選擇了11樓,總高32層,我在這套房子裡面住了5年多,整體居住體驗非常不錯,而且采光、視野、通風、私密性、環境都是很滿意的。現在這套房子是我父母在住,至今沒聽父母說過不滿意的地方。
為了孩子上學,3年前,我又買了一套學區房,也是按照之前的選房原則選擇的,我選擇了12樓,總高也是32層,居住體驗依然滿意。
以上就是我的買房經曆,關于樓層的選擇,你有什麼切身感受?歡迎留言讨論。
我是@大川說樓市,關注我,了解更多樓市動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