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冰雹和暴雨從來都是從容抵達你的臉龐
水分飽滿的雲朵落在馬的背上
彩虹從兩座山峰之間架起
炊煙從牧民的哨聲中消散
草原更深處,草木回歸草木,我們回歸自我
我相信在秋天俯身采種子的人
來年會擁有整個春天
蒲公英的種子順着黃河抵達蘭州
你和我從來不說再見”
近日
蘭州大學2022屆生态學專業的畢業生
張盤紅(筆名“盤娃”)
因答辯時朗誦自己創作的
短詩緻謝《我相信》走紅
視頻被各大主流媒體紛紛轉載
“盤娃”從大三開始寫詩
大小作品近千篇
或是創作于實驗室儀器之側
或是創作于草原馬背之上
他把對老師的緻敬和感謝
都寫進了這首《我相信》
詩句勾勒出西北野外的景象
讓人仿佛置身其中
粗犷而又細膩
豪邁又不乏溫柔
現場視頻讓衆多網友點贊
“真的好浪漫”
▲張盤紅(左)和導師
畢業緻謝是論文中可以
自由揮灑情感的部分
論文是理性的 緻謝是感性的
當你寫下緻謝的最後一個句号
意味着對一段時光的告别
是站在明天的路口
對嶄新未來的憧憬
在這個收獲的季節
在論文緻謝裡
寫下我們的成長
感謝一路陪伴我們的人
用最樸實的文字
表達最真情的感謝
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些
直抵人心的緻謝“名場面”
聆聽他們的故事
陳時鑫:走出大山
讓我的人生遇見了更多可能性
“初中時擁有了自行車去縣城走讀”
“冬天腳上長滿凍瘡,夏天暴雨打濕衣服”
“大學時勤工儉學
靠自己負擔了全部學費、生活費”
……
陳時鑫
是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一名大四畢業生
去年收到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系
全獎直博錄取通知書
在論文緻謝中
他回憶了多年艱辛的求學路
▲兒時的陳時鑫
小時候的他常常在田裡
幫着媽媽做農活:
插秧、拔稗、割谷、喂豬……
農活之餘,他利用一切時間讀書
憑着不服輸的精神
懷着走出大山的願望
順利考入南京大學
選擇了心儀的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
在家人、老師、好心人的幫助下
他的求學之路才會走到今天
陳時鑫表示
“别人幫助我
在我心中種下了善良的種子
等我有能力的時候
我也會幫助他人
将這份愛心傳遞
未來自己學業有成那一天
必将加倍努力回饋家鄉”
▲ 6月16日上午,蘇正民在中南财經政法大學2022屆畢業典禮上發言。
蘇正民:父親是一束光
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阿蘇唯有繼續努力學習
帶着知識回到大山
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紮根最基層
永遠做這片黃土地上最忠誠的兒子……”
四川涼山的彜族小夥蘇正民
在論文緻謝結尾
寫下了自己的理想
▲蘇正民的本科畢業論文緻謝。
2.5萬餘字的論文中
他在緻謝部分
用了6000多字回顧了
自己雖“坎坷崎岖”
但“充滿了光亮和希望”的求學之路
這是一棵樹苗長成大樹的故事
背後離不開父親的鼓勵和堅持
蘇正民的父親隻讀過三年小學
當大山迎來了城市來的支教老師時
義無反顧地
将三個子女送進學校
中學時,蘇正民因為語言、穿着等
與其他同學的差異受到嘲笑
曾一度想退學
父親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蘇正民的父母再苦再累都毫無怨言
隻希望兒女努力讀書
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要再像他們一樣受沒文化的苦
▲5月26日,蘇正民獲評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志願服務類“公道美品德行獎”,母親和妹妹特意從大涼山趕來參加頒獎禮。
最終
父親積勞成疾
沒能見到蘇正民考上大學
走出大山的那一天
後來,在好心人“張媽媽”的資助下
蘇正民也實現了父親的願望
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
▲2022年6月,趙安博士畢業
趙安:我這17年
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我從2005年18歲離開故鄉
負笈遠遊
至今35歲博士畢業
整整17年時間過去
期間參加過7次研究生考試
3次博士論文答辯
最終完成了草學學士、法律碩士、
經濟學博士等階段的學習
也曾因學業一度中斷
在基層擔任第一書記
在多家農業企業打工……”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趙安
在畢業論文緻謝的開篇這樣寫道
▲ 趙安
趙安在緻謝裡用了很大的篇幅
提到了18歲之前的生活
1987年,他出生在甘肅一個
半山腰的窯洞
六歲後,搬到了幾十裡之外的鄉鎮
18歲時,告别鄉鎮
前往蘭州上大學
大學畢業後
其中三年在打工、三年在當村支書
三年村支書的任期裡
在工作之餘共寫下50多萬字的工作日記
▲趙安在基層工作
趙安說
三年村支書、三年廣州打工經曆
三年碩士、四年博士
這些經曆按含金量排序
那三年村支書的崗位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他這17年
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無論被命運安排在什麼樣的角落裡
都傾盡所能地發出光和熱
揚起風帆、剪出藍天
畢業論文緻謝中那一行行真切的文字
是對大學時光的告别
是站在明天的路口
對嶄新未來的憧憬
一年又一年的畢業季
每每看到畢業生寫給
老師、家人、朋友的緻謝内容
都真摯得讓人動容
他們感性、樂觀
同時也熱愛着生活
祝福這一屆畢業生前程似錦!
【短評】
真誠的文字能夠觸底人心,真實的經曆才能引發共鳴。這些緻謝語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規整的格式,卻用樸素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訴說了學生時代的成長。
勇敢、堅韌、執著是每個人都潛在的品質,那些為之奮鬥的時光将成為自己一生的寶藏。
心中有夢,眸中有光。那些追逐光的人,自己也成為了光。這就是青春的樣子,奮鬥的意義。
END
來源:央視新聞、光明日報微信公衆号、人民日報、新華網、蘭州大學微信公衆号、海報新聞、教育時報等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