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需要減少中、小學課本中古詩詞的數量,這是近些年的一個熱點問題。有人認為古詩詞是文化瑰寶,如果我們的孩子們都不學,那将有由誰來繼承;也有人認為學這些對我們日常的生活沒用,畢竟現在都是白話文。對此小編的态度是:古文是否需要傳承或許尚有争議,但在古詩詞的世界裡,孩子們确實明白了什麼是屬于我們自己的美。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楊萬裡水平很高的一首詩,這首詩曾出現在2006年江西高考試卷上,當時的考題是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難住了不少考生。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這首詩:
《三江小渡》
溪水将橋不複回,
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風波去又來。
誠齋先生楊萬裡大家應該很熟悉,與陸遊、範成大齊名,一生共寫下了兩萬多首詩,雖然存世的隻有4200多首,但卻有不少經典。《小池》、《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稚子弄冰》等都曾入選過課本,“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等更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高考時之所以考這首看似不太有名的作品,一方面是因為冷門才能考查出考生自己的賞析水平,另一方面這首詩确實是楊萬裡别具一格之作。楊萬裡的詩風一向明快、自然,為人也是樂觀豪爽,所以他的許多兒童詩都入選了小學課本。但在這首詩中,他卻難得地傷感了一回。
寫此詩時楊萬裡的父親剛剛過世,自己已中了功名,剛得到朝廷的賞識,卻要在家守孝三年。父親過世的打擊,前途的不明朗,他内心的惆怅可想而知。這首詩是他送别好友時所作,通篇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傷感。詩的首句由溪水起句,寫眼前之景,溪水過小橋後不再流回,小船如果沒有短篙支撐給力也無法前行。後兩句由眼前之景想到友情,人和人的交情就像三江的渡口一樣,不管眼前的風波有多大,都不會改變。
在古詩中,這首詩算是比較好懂的一首了,通篇都是大白話。當時的考卷上共出了兩道題,第一道:這首詩的詩眼是什麼?答案是:交情。很明顯楊萬裡這首詩是寄情于景,目的是希望即将遠去的友人不要忘記二人的兄弟情。
第二道題要稍難一些,問的是:詩人用的是什麼手法表達主旨?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需要考生結合詩句來簡要的分析。答案是:對比、比喻等,用不複回的溪水和“不管風波去又來”的渡口相對比,将渡口比作交情。這樣的手法看起來很明顯,但對于在考場上初次讀到這首詩的同學們來,首先要清楚這是一首送别詩,其次要理解“交情”和“山溪渡”的意思,所以回答起來并非易事。
這兩個問題如果讓您來答,能答對嗎?其實曆年高考的試卷中還有不少古詩賞析題,大家可以找來做一做,試試自己能得幾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