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天就到清明節了,最近有幾個朋友都問我:清明節到底是一個快樂的日子,還是一個該哭哭嘀嘀的肅穆日子。甚至有朋友直接問:祝别人清明節快樂,會不會被打?
這确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事實上,咱們的老祖宗們都是極有智慧的,對于生死其實都是比較看得開的。他們認為對故去的人,隻要有懷念追思之心就是可以的。能過好自己的日子,也是對先人的一種安慰。因此,在我國古代這個節日其實挺歡樂的。
大家在辦完祭祖等正事後,往往會跟着三、五好友一起去踏青,猜燈謎、賞花、放風筝、蕩秋千都是很正常的活動。并不像有些朋友說的:到這一天就得穿素色衣服,還不能笑。因此就算你覺得祝人家“清明快樂”不是很好,那說一句“清明安好”肯定是沒問題的。
雖然清明可以嬉戲打鬧,但這并不意味着就沒有任何講究。别的不說,就說這掃墓儀式上就有大講究。所謂“掃墓”,其實是包括打掃墳墓、獻上祭品祭拜等多個環節。
不同地方對這些環節有不同的講究,也有很多俗語流傳下來。這些俗語體現了咱們對先人的尊重,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珍惜,其中往往都藏着大智慧。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就是這樣一個俗語:清明掃墓不找伴,祭品再多也枉然。
這個俗語廣泛地流傳于南方的一些農村。很顯然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指咱們掃墓時要找一些人陪着我們一起去,不然祭品再多也沒辦法體現對長輩的尊敬。那作為晚輩的我們掃墓該找哪些人一起去呢?
首先,是找同族的老者、尊長。我國古代很講究宗族傳承,每個姓氏宗族都會有老族長,到了現在指的往往就是村裡德高望重的老者。如果哪家的兒孫在給自家先人掃墓時,能把這些人請來上香、祭拜,要麼就是逝者聲譽很好,要麼就是後人很有出息。無論是哪種理由,都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咱們隻能盡力。
其次,是找到兄弟姐妹等同輩至親。有句俗語叫“一墳不燒兩家紙”,意思是清明時一座墳墓最好隻祭掃一次,但這一次是全家都得到。不要出現大哥一家掃一次,二哥一家掃一次,三妹一家又掃一次這種現象。如果出現了這種隻能說明後輩之間有嫌隙,一點都不團結。
再次,是盡量帶着後輩來掃墓。雖然咱們現在不會天天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說法挂在嘴邊了,但在任何時候人丁興旺都是一件好事。所以帶上兒孫前來掃墓,也是對逝者的安慰。同時,也能讓兒孫更懂得什麼叫孝順。現在一些年輕的孩子,連自己的祖父、祖母都沒有去祭拜過,顯然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從科學上來說,逝者如斯,早就感知不到這個世界了。但這些講究裡,卻藏着大智慧。它要求咱們後人有出息,為家族争光;也要求咱們,一大家子和睦相處;更要求咱們要教育好下一代,讓他們尊老敬老。總之,對于祭祖掃墓,一定是要認真對待的。
在這裡特别強調一點:帶一大家子人去祭祖時,一定要注意祭拜的順序。先是由宗族裡的尊長先祭拜,而後再按長幼順序來祭拜,不要出現那種弟弟更有出息,哥哥就讓弟弟先拜的情況。
近期筆者發現有一些朋友在談論類似“掃墓十大忌諱”之類的話,說什麼出嫁的女兒給娘家掃墓會帶來不好等等。對此,筆者實難苟同。有些俗語和老講究,已經不适合現代社會了,而且很多是沒有科學道理的。我們要學會從中找到有意義的、有智慧的正能量,這一類的俗語才是我們該在意的。不然如果人家家裡隻有一個女兒,那她不去給外婆、外公掃墓,誰去呢?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