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不知”,是形意拳先賢們用來形容形意拳技擊實效的一句諺語。自己在近十年的探索習練中對此諺語稍有領會,在此談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如有偏差或異誤還請前輩們多多指教。
“打人不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武術前輩或真正掌握形意拳技藝并有實戰經驗的人,在實戰時所能達到“不知”的境界。平時前輩們為了精煉和加重語氣強調“打人”和“不知”的語意,故意省略了主語,即真正掌握武術技藝并懂得實戰技法竅要的“人”在打人。這句話就成為“誰”打人不知或“你”打人不知或“我”打人不知或“他”打人不知。而“打人”又和“不知”組成被置。
從語言和語法上分析這句話則有兩個相反的意思:掌握武術技擊技藝的人,第一是打人時自己不知道,第二是被打的人也不知道.針對這兩點形意拳大師李文彬這樣說:“是怎樣一回事,還要自己在練中用,用中悟。”邊說邊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撐開,中指、無名指、小手指卷上做個鴕形掌又說:“形意拳講硬打硬進,不管你是剛也好、柔也好,進也好、退也好,我就是打;‘我在場中無定式,是拳是把望着就是’。
這就是打,就是被打者不知,被打中時隻是才望着,而打人的人自己也并不感覺到對方有多大阻力,這又說明兩點:一是速度快,二是勁的變化快。但絕對不是招法變化快,那樣永遠也達不到這個效果。”
李文彬先生
内家拳在技擊中的效果大緻相同,主要以打和放為主,中華傳統武術的先賢們在互相切磋武功時經常把勁放長、放遠、放慢,把對手放出幾米遠摔倒在地,不受任何傷害。
打人則使被打者五髒六腑都能炸碎一樣。這又不是随随便便的學一學内家拳能得到的,這需要一個嚴格的磨砺,艱苦的學習、探索過程。
形意拳先賢們有句俗話:“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要見形不為能。”三節是說梢節、中節、根節。
這三節的勁的變化快,很難見形。它練的是“三催”勁,根節催中節,中節催梢節;一處動周身無處不動,一處不動無處動。交勇時強調意的變換,是通過平時訓練、磨砺養成的習慣而實現的。在意的瞬間變化下,身體四肢、意、氣、力等一切都在瞬間變化,以使對方防不勝防。
形意拳就靠“意”的高度自我控制和強有力的内外三合的高度統一來克敵制勝,使對手在不知中被擊倒摔出。
而太極拳是在高度集中的控制自己意(即知己)的前提下去通過沾、連、黏、随,了解對手的意(即知彼),以掌握對方的意,控制對方的意,利用對方的意,打擊對方的身體而促使對方用的力越大,意離身越遠,跌摔的距離就越遠,摔得就越重,被打者真就不知是如何被摔出。
就“打人不知”的實戰意義上講,“打”是知己的過程。不知己,不了解自己的實力,不知道自己想要怎麼打,打什麼,打哪個部位,是不能去打人的。而“人”是知彼的過程,當要打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一定會對敵手進行外在的了解,然後,在交手的瞬間通過感覺、知覺、視覺、聽覺來懂得對方的意,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是知彼。
既然做到知己(打)又知彼(人),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打人”,近而實現不知不覺中打人的目的。
拳經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谛。”其實,形意拳先賢們說的無拳、無意實質上就是高度的有拳,高度的有意,正因如此才總結出“無意之中是真意”的追求目标。
而搏擊開始訓練都是有意識,講招、講法的訓練,訓練到最後就是把意、招法運用到高速度的反應之中,有很多人叫它無意識、無招、無法階段,實質上是高度集中、高度合一階段。
“打人不知”其實也是高度的知己,當你将對方打倒,或者對方把你打倒的前一刻你都是失意的,失意也就是失重,其實這個瞬間的動作是能反應給大腦的,隻不過是個人的功夫高低,體現在意的變化快慢、大腦對身體四肢的調控能力高低罷了。因此所說“打人不知”,其實是“打人知”的真正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