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雨季,到超市、便利店買把雨傘臨時應急是司空見慣的事兒。但最近有市民發現,在便利店買雨傘竟然聞到了一絲“套路”的味道。貨架上的雨傘林林總總,價格靠猜,掃碼結賬時才發現遠遠超出了心理價位。時下的天氣讓雨傘成了剛需,這樣的現象不禁令人感歎,這到底買的是臨時應急的雨具,還是買了個“出門忘帶傘的深刻教訓”呢?
一把不标價的小雨傘
近日各社交網絡平台上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被雨傘“紮心”的經曆。7月5日,一位網友提到,因為突然下起了雨,就趕緊到距離最近的便利店買把雨傘應急,發現店裡的雨傘價格從30元到50元不等,還是覺得有點貴。于是挑了一把沒有标注價格的雨傘,結賬時才知道這把雨傘竟然要88元。
這究竟是“段子”還是真實存在的情況?7月11日,記者根據網友的反映走訪了多家連鎖便利店,發現這樣的情況竟具有普遍性。以崇文門商圈的一家便利店為例,一進門便能瞧見一個小小的貨架上插滿了雨傘,有的标注了價格,有的則沒有。挨着手邊最好拿的雨傘價格為68元,如此昂貴顯然不适合臨時應急。在衆多雨傘當中,記者順手挑了一把個頭最小的,雖然這把雨傘沒有标價,但個頭小是不是能便宜點呢?掃碼結賬時才大跌眼鏡,其價格為79元。
貨架上的雨傘未明碼标價,掃碼後才發現挺貴。
記者向店員詢問其他未标價雨傘的價格時,工作人員善意告知:“價格我也記不太清楚,您要哪把傘我幫您掃,看貴您可以不要。”店員表示,店裡最便宜的傘價格為30元,記者随後又走訪了本市多家便利店,發現各店最便宜的雨傘大多都在30元左右。很多市民反映,他們所質疑的并不是價位,也不是這些傘的品質,而是不規範明碼标價的現象。同時呼籲便利店能否提供更多便利,賣點低價的雨傘或者是一次性雨衣,在特殊的季節滿足更多人群的臨時應急需求。
一個擠不下的小貨架
記者走訪多個便利店發現,其他商品都是整齊的陳列在大貨架上,唯獨雨傘要“擠”在一個半人來高的小貨架上,這種貨架大多擺在一進門或特别顯眼的地方,看似是方便挑選,實際也有一些不便的地方。
7月10日,市民趙先生到雙井的一家便利店買雨傘,小貨架上的雨傘擠得滿滿當當,傘套上也沒有标注價格,每層貨架上貼了1到3個價簽,不過,每個價簽到底對應的是哪幾把雨傘,實在讓人看着糊塗。趙先生說,價簽上寫了雨傘的規格,但字體特别小,甚至有的已經磨損看不清了,拿起一把雨傘看着小字去對型号很費勁。于是他看遍了貨架上的價簽,在貨架的倒數第二層,發現了一個标注着14.9元的價簽。拿起雨傘去結賬,掃碼才發現,這把傘的實際價格為45元。
貨架上标注的14.9元其實指的是拖鞋而非雨傘。
根據趙先生的講述,記者走訪了這家便利店,很快也找到了标注着14.9元的價簽。記者發現,價簽的商品名稱上貼了一張半透明的紅紙,透過紅紙仔細辨認,被遮擋的物品名稱實際為拖鞋。而這個貨架上确實有拖鞋,位置在最底層,不蹲下來幾乎很難看到。
一些容易被忽視的要求
在走訪各便利店期間,記者向多名店員詢問為何不明碼标價時,有店員告訴記者便利店采取自助掃碼的方式結賬,掃碼時屏幕上就會顯示價格,這就是明碼标價;還有店員稱,貨架上的商品頻繁挪動,價簽卻是貼死的,有時會出現不對位的情況,但不能算不明碼标價,顧客結賬時絕不會因為價簽沒對上位就多收錢。
怎麼做才算是明碼标價?4月25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向各經營者及相關單位發布了《規範市場價格行為提醒告誡書》,在認真落實明碼标價制度這一條當中,明确了詳細内容要求,即要切實做到價簽價目齊全,标價内容真實明确、字迹清晰、貨簽對位、标示醒目。如果雨傘的标價方式能按照以上要求落實,“雨傘刺客”在消費者面前也就無處遁形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景一鳴
流程編輯:u02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