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地來說,《此時此愛》可能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電影了。幾乎是溫暖和苦澀同時存在的氛圍,本應該讓人感覺到無限痛心的故事最後被樂觀和愛包裹住,留給觀衆希望和遐想,舉重若輕地拿捏了沉重話題的關鍵點。
難民議題下的溫馨故事
在看到電影簡介之後我其實有一瞬間的退縮,不願看難民題材這樣嚴肅的、充斥着痛苦印象的影片,但沒有想到看完《此時此愛》之後,心情明朗了整天。
迪普邁爾一家是居住在芬蘭的伊朗移民,沒有固定居留證的他們随時面臨着被遣返的風險,但盡管有如此的客觀條件,生活在狹小公寓中的他們卻在相互幫助的家庭生活中快樂幸福地生長着。
電影多次詳細表現了一家人的起早過程,母親先醒來,去接一杯水并且叫醒父親,兩人親昵地聊一會兒天,再去用親吻和小幅度的拍打叫醒女兒冬妮娅和兒子拉明。父親會抱着女兒一起刷牙,比賽誰的速度更快,母親會先自己紮好頭發再去帶冬妮娅換衣服,最後一家人相互幫彼此套上外衣出門。
無論是在平常的日子,還是在争吵之後,甚至當電影的最後他們被移民局帶走,從羁押的小房間裡醒來也都是一樣的流程,相互叫醒、比賽刷牙、穿好衣服,所有的舉動化為平日生活中簡單的幸福感,親情的紐帶像是一股無法被艱辛生活打斷的力量,是屬于迪普邁爾一家四個人的樂此不疲。
除此之外,很多細節都在加深這種親情羁絆的美好和一家人的可愛善良,在家辦聚會卻被不太好講話的鄰居打斷,就停止發出聲音,像是演默片一樣繼續跳舞;移民局的郵件說他們材料不足無法辦理居留證,父親得知可以上訴之後立刻表達了“那就是還有機會”的樂觀态度;
父親和鄰居喝酒回家之後,拉明在母親的授意之下偷偷藏起他的錢包,第二天醒來以後四人笑作一團的和睦......這個家庭美好溫暖到像是一個童話故事,而“難民”的标簽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對待生活的認真态度。
“外面下雪了”母親擡頭從窗子的縫隙中往外看,眼睛亮亮的,洋溢着一種不應該屬于生存困境中會存在的滿足感。本來以為随着迪普邁爾一家被帶走,要壓抑消沉下去的結尾,居然還能夠保持樂觀的、美好的向上基調,是預料之外的驚喜。
家庭、朋友和春心萌動
或許是在芬蘭這個高福利北歐國家才會展現出的開放和包容,電影中很多場景都讓人感到發自内心的平等自由氛圍。冬妮娅告訴拉明和吉吉學校在第一天上課的時候要舉辦換裝比賽,男孩要穿女孩的衣服、還要化妝去學校選美。
信以為真的吉吉穿着家裡最漂亮的吊帶連衣長裙去學校,還帶着母親的全套化妝品,他和拉明都是第一次進入高年級的學生,尚未認識其他同學。
按照常見的橋段來說,他們要經曆的是周圍人異樣的眼神、嘲笑甚至校園霸淩。但當他們遲到進入教室的時候,周圍的其他和老師雖然驚訝但并未表現出任何不同的态度,“你是今天特意穿裙子還是以後都會這樣穿呢?”老師在最大程度上表現了對吉吉的關心和尊重。
突然就可以感受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沒有過度的刻畫和表現周圍人的目光,沒有強調異裝和非男性化特征,而是用“不關心”讓觀衆察覺到“這種行為太正常不過了,為什麼要好奇呢?”
對待被突然被帶走的移民同學也同樣如此,老師的惋惜和遺憾,同學的沉默,沒有異樣的目光和指摘,在芬蘭,所有人都被給予最大程度上的尊重,沒有負面的标簽和生活背景差異帶來的鴻溝,隻有真實的“個人”叙事。
有趣的是,電影也展現了男孩拉明的第一次春心萌動。他小心地詢問父親“該如何跟女孩講話”,并終于膽子大起來邀請喜歡的女孩跳舞。但也就在這樣看起來事情都無限美好甜蜜的時候,噩耗傳來,移民局的人來抓捕迪普邁爾一家。
拉明和女孩仍然在跳舞、微笑,在轉圈中享受校園生活和情感的微妙變化,但舞曲結束,這個好到不太真實的夢境就被擊碎,拉明被帶離了學校,但他的臉上仍然挂着微笑,太過浪漫而更顯出現實的苦澀。
即使《此時此愛》已經盡了構建出難民家庭的私人生活,并且讓觀衆感受到其中的溫情脈脈,但永遠無法繞開議題最重要的部分——難民身份和非法居留。
即時的愛,一樣重要
當我們想到難民問題,總是陷入國際形勢、國家關系、階層鬥争等宏觀的概念,而《此時此愛》很巧妙地選擇了家庭和個人的小角度作為切入點,虛化了整個社會背景,僅有非常微量的台詞提到迪普邁爾一家的過去和現在所面臨的矛盾,如果不注意看甚至會漏掉他們的原籍。
這樣的處理方式難免會讓人覺得“格局小了”,但事實上,正是這種對“即時愛意”的表達,塑造了具有巨大力量的故事。
當觀衆看完電影,會記住很多具體迪普邁爾一家的日常生活瞬間,對難民所過的生活有非常直觀的體驗,甚至沖擊了原本對他們都是社會底層、犯罪率高的刻闆印象,産生共情,這種情緒價值比冷漠的數據和信息更能讓人接近問題的核心,也更能夠理解一些國家出于人道主義和人權思想接受難民的做法。
在宏觀叙事中,這些細微的故事被省略,無數個難民家庭被高高在上的人們想象成邋遢笨拙的形象,如果沒有《此時此愛》這樣的電影,他們的經曆可能永遠無法被看到,他們的苦衷和酸澀可能永遠無法被理解。
同樣是在難民問題背景下産生的《何以為家》,就更為尖銳地指向現實,用激烈的矛盾直接刺向家庭關系和貧困生活的核心,與此題材相似、風格不同,兩者結合對比來看,很難說哪個帶給我的震撼更多,如果對這種社會性問題感興趣的話,不妨嘗試從電影藝術中尋找一種回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