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隸屬于安徽黃山市,古徽州六縣之一,總人口約為9萬人。在地理位置上,黟縣地處安徽省南端,位于東經117°38′30″至118°6′,北緯29°47′至30°11′30″之間。東與黃山區、休甯縣為鄰,南與休甯縣、祁門縣相接,西與祁門縣毗鄰,北自與石台縣、黃山區相依。就黟縣這一地名,難寫又難認,尤其是非常容易被讀錯。按照介紹,“黟”這個字的正确讀音為(yī)。對此,你讀對了嗎?
一
首先,黟縣是“徽商”和“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省級曆史文化名城。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園林,更有世界文化遺産西遞、宏村古村落,黟縣又被稱為“中國畫裡鄉村”、“桃花源裡人家”。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黟縣因黟山(黃山)而得名,建制于公元前221年。黟山是中國古代對黃山的别稱,“黟山改黃山”之說出自《黃山圖經》,《新安志》及後來的志書大多沿用此說。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後。在郡縣制下,秦始皇正式在該地區設立黟縣。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黟縣屬荊國,後改屬吳國、江都國、廣陵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設立丹陽郡,隸屬揚州,黝縣屬丹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将原歙縣劃分為歙、休陽、新定、黎陽四縣,加上黟縣、始新共六縣從丹陽郡分出,設立新都郡,黟縣屬之。司馬炎建立西晉後,黟縣屬新安郡。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黟縣并入海甯,屬婺州。
三
公元591年,隋朝再次設立黟縣,屬宣州。一年,隋朝設立歙州,州治設在黟縣,領黟、歙、海甯三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黟縣屬歙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複改新安郡為歙州,黟仍屬歙州。公元1121年,宋朝朝廷将歙州改為徽州,黟縣屬徽州。自此之後,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黟縣長期隸屬于徽州這一建制。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州為路,黟縣屬徽州路。元朝時期,黟縣依然隸屬于徽州路。
四
最後,明清這一曆史階段,黟縣隸屬于徽州府。對于徽州府來說,範圍相當于現在的黃山市及其周邊地區。1914年6月,黟縣劃歸安徽省蕪湖道。1928年8月,黟縣直屬于安徽省。1971年3月29日,黟縣屬安徽省徽州地區。現在,黟縣隸屬于安徽省地級黃山市。如今,黟縣下轄4個鎮和4個鄉,總面積達857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9萬人。在安徽省的各個縣中,黟縣的人口是最少的。
文/情懷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