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維(49)理
01
理 字象解析
理字是怎麼構造的?可能會以為是王和裡兩個部件的組合,其實不然,是三個部件:王;土;田。王是玉,土是泥土,就是土地,田是什麼?不就是跟泥土相關的田地嗎?沒錯,但是田還有更基本的意思。黃帝之史官倉颉,見鳥獸蹄迒( háng )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說文·叙》)。這個田字就是對鳥獸蹄迒之迹的描畫。
田地田地,因為農地阡陌縱橫跟鳥獸蹄迒之迹酷似,所以用田來表示:農田。這其實是拿田來比喻農地,突出地上的條條框框,分布呈紋理狀。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古制井田,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若幹方塊,顯得很有條理的樣子。
《毛詩》雲:疆理天下。鄭玄箋:疆,畫經界也。理,分地理也。疆字,由四個部件構成:土,弓;田,一。從弓、從土,表示用弓來丈量土地;從田、從一,表示用三根一來标記丈量的結果,成為一塊塊田。《說文》畺,界也。從田,三其界畫也。
畫經界,就是把田地的分界标出來。說來也巧,畫經界三個字當中又有兩個田。其實,界的本義也是把田地分理标記出來。畫,繁體字畫,是用聿(筆)畫田,無非是這個田不再是鳥獸蹄迒之迹,也不是土地标記了,而是上升到一般的圖案了。于是,田字所表示的分理、别異,還可以用在精神活動中,思?在心上描畫鳥獸蹄迒之迹,也就是用心去分理,别異。所以,理的意思也就是分理,别異。
那麼,玉呢?《說文》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幾個意思?首先是文,即紋,徐锴曰:物之脈理推玉最密,故從玉。玉的紋理最為細密,就用它來代表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條理 道理 心理 肌理 事理 物理。其次是順,順着紋路表示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标準,根據:理由 理性 理智 理論 理據。再次是剖析,按照規律或依據标準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置:理解 理财 理事 管理 自理 修理 總理。
02
治玉與講道理
理字首先是指物之脈理,也就是物理,萬物殊理(《莊子·則陽》)。萬物各有不同之理,理,表征着一物與他物之區别。有物理,然後有事理。孟子說: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孟子·萬章下》)。金聲玉振是物理,以鐘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孟子将始終與智聖之事關聯而成“條理”,卻已經是在說事之内在秩序。
在這個基礎上,理,又用來表達精神秩序:理也者,是非之宗也(《呂氏春秋·離謂》)。在精神現象當中,理,變成了道理的代名詞。别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失之謂道《管子·君臣上》)。理是分理,别異,把精神現象“别交正分”并且“順理而不失”,那就是道。倒過來講,道之理,就是道理。
圖源網絡
把視角鎖定在說理上,道理,就是道蘊含着條理。講道理就是把道有條理地呈現出來。習漢語者是借助于“象”來思維的。治玉,是原初之象,把上面的幾個意思與講道理相聯系,可以延展出三條思路:
紋→條理→道理
順→據理→理由
治→理事→理解
連續引伸是一個不斷虛化的過程,在具象裡不斷地抽象,不斷地抽繹出無比豐富的意義,引領思維進入空靈之境,然而無論如何抽象,仍不失具象原有的底蘊。這是漢語思維最大的特征,也是漢語最神奇的地方。
03
理 字義分布與說理思想
由觀念出發,對具體問題形成看法,然後加以論述,一切都有序展開,王充有一個生
上述三方面如果純粹從說理的角度來看,拿理由去講道理來讓人理解,這不就是一個圓滿的說理系統嗎?一個理字所蘊含的意義内核居然構成了說理系統,難道不足以讓人驚訝嗎?要是你并不以為然的話,不妨再看看下面的羅列。
理:字義分布與說理思想 | ||
本義 |
紋理 物理 條理 理路 機理 肌理 理順 理構 文理 義理 | |
思想 |
理論 理性 理想 理念 理智 理數 理趣 理學 理道 理義 | |
類别 |
分科 |
詩理 哲理 政理 醫理 藥理 病理 地理 物理 法理 畫理 |
總論 |
易理 卦理 佛理 禅理 神理 | |
向内 |
倫理 名理 典理 學理 | |
向外 |
實理 事理 情理 | |
特性 |
注定 |
道理 天理 命理 |
源頭 |
元理 原理 源理 | |
範圍 |
共理 衆理 公理 | |
空間 |
内理 近理 遠理 | |
特性 |
直理 玄理 幽理 | |
探究 |
窮理 究理 推理 析理 悟理 質理 研理 揆理 緝理 | |
表達 |
述說 |
講理 說理 談理 辯理 争理 論理 識理 認理 議理 |
評價 |
評理 晰理 梳理 統理 整理 申理 審理 案理 斷理 | |
證據 |
憑據 |
理據 理證 理由 理脈 理索 微理 |
依照 |
照理 據理 按理 遵理 托理 選理 尋理 征理 | |
效果 |
正确 |
有理 合理 在理 正理 理正 理直 理安 理合 理對 入理 中理 得理 占理 |
錯誤 |
無理 悖理 謬理 歪理 理短 理曲 理屈 理虛 理虧 理喪 理塞 理枉 | |
程度 |
嚴格 |
真理 定理 至理 密理 大理 達理 滿理 |
寬泛 |
通理 常理 俗理 平理 成理 妙理 | |
節度 |
節理 理當 理該 理應 理節 | |
态度 |
接受 |
理喻 理解 理會 明理 |
排斥 |
違理 失理 害理 非理 拒理 | |
踐行 |
順理 行理 履理 循理 |
理字前後隻要搭上一個字,可以構成數量不下500個詞,意義就恣肆地蔓延開來,然後是節節延伸,構成複雜的意義系統。選出與說理相關的詞整理成表,不難看出,幾乎網羅了說理的方方面面。這樣的羅列難免嫌煩,但一個說理系統的框架實實在在地展現在了面前。
攝影 費永富
真理、定理、原理、理念、哲理、詞理、學理這些詞,并非自古有之,應該是近現代才出現的,或者是外來詞語。像真理一詞,先秦未見,後來從佛教中來,表示“諸法實相”,與理論符合實際的科學真理毫不相幹,直到新文化運動才有了現代的意義。
值得重視的是,這些新詞,一方面要适合表達新事物的需要,一方面又從原意中蔓延出來,可以妥帖地安放在漢語的意義系統中而絲毫不覺得别扭,可見漢語是一個吐故納新的自組織系統,因此,要對這樣一個自組織系統作外科手術般的切割,實在是欠妥當的。
漢字的多義性,字義邊界的模糊性,使得上面的切分是經不起挑剔的,古人并不講究理論體系的嚴謹性,甚至連所謂體系都不要,就在這些枝枝蔓蔓的字詞裡,說理的思想卻周全地照應着,渾然一體。盡管粗疏,卻形成了許多可以說道的話題,下面擇要言之。
為您鍊接
象思維(48)示-告-斷
象思維(47)述而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