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條閨蜜守則:盡量不要讓閨蜜摻和到你和你男朋友的私事裡。
她讨厭你男朋友,你們得分手;她喜歡你男朋友,你們更得分手……
其實吧,這類事情站在“閨蜜”的角度來看,搞不好更頭疼——
我的好朋友主動把她和她男朋友的私事講給我,我應該怎麼回應?
如果隻是秀秀恩愛,凡爾賽一下倒也罷了,要是他倆吵架,她來找我評理,甚至讓我“罵醒”她,鼓勵她分手,怎麼辦?
從社交禮儀上說,閨蜜吐槽男朋友不好,你怎麼也都應該附和她,總不能向着那個男的說話。
從情感上說,你也确實見不得自己的朋友受委屈。
不管怎麼說,那個男人讓閨蜜傷心了,閨蜜也動了分手的念頭,我們作為朋友下意識的反應多半也的确是“那就分啊,幹嘛要忍着他”?
更仗義一點的,可能還會陪着失戀的閨蜜買醉,徹夜聊天,痛罵渣男。
這本來也不是壞事,沒有男朋友至少還有好朋友,女性友誼閃閃發光。
但是,沒過兩天你就發現,他倆和好了……
尴尬嗎?超級尴尬。
或許有些同學心大,覺得情人總分分合合也是常事,你倆開心就好。
但首先,閨蜜的求安慰求罵醒隻有0次和無數次,她下次和男朋友吵架,還得來找你。
你又該怎麼辦?
上次真情實感勸過了,結果人家不聽,這次要不然就勸和吧?
然而失戀的閨蜜不會跟你講道理,她會聲淚俱下地質問:“怎麼連你都不向着我了?!”
……你說呢?!
還有些更離譜的,她複合之後為了跟男朋友加深感情,把失戀期間你倆的私房話原樣講給男朋友聽——當然,罵得最狠的那些話,她都栽在了你頭上。
結果人家兩個“溝通”過後,她還特别誠懇地過來找你:
“上次的事情我和男朋友敞開談了,我也把你說的話都告訴他了,我們都覺得你太偏激了,脾氣還是改一改吧,要不然你還得一直單身……”
……???
我接觸的女生樣本裡,有這種閨蜜,吃過這種啞巴虧的女生不算個例。
我也特别能理解她們的憋屈:
最直觀的,我真心把你當朋友,你的感情生活,你的壞情緒,我都掏心掏肺地去跟你共情。
你想分手,我也竭盡所能地給你支持,給你勇氣。
但這類閨蜜的做法,會讓人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被浪費,被踐踏了。
你當初來找我,是“求罵醒”的,早知道你倆床頭吵床尾和,我又何必把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拿來“罵醒”你呢?
說白了,這是一種單方面被消耗的關系,時間久了誰都會累。
另外,你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一種“被排斥”和“被利用”的感覺。
她分手的時候,你是朋友,是救命稻草,她和他和好了,你又成了外人。
整個就是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情緒垃圾桶。
再要碰上那種心智水平更幼稚的,明明你幫着她,她還要說你偏激,說你見不得她好,拆散她的好姻緣……
真的是從頭到尾的大冤種。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的感情私事上,開始動用“糊弄學”。
有些拎不清的女生,你也知道她不可能被“罵醒”,搞不好還得把你拖下水,隻能對她“尊重,祝福”:
這不能說是我們變冷漠了,隻能說有一小撮人,我們的确拿她沒什麼辦法。
從道理上說,我當然是希望我的讀者都不要有這種朋友,更不要被這樣的人消耗精力和情緒。
但我也知道,因為這類人确實不在少數,現實中我們也不可能說和朋友絕交就能絕交的,多數時候,還是得想辦法糊弄一下。
我作為一個經常不得不去安慰失戀的朋友,也當過好幾次大冤種的人,分享一下我面對這部分女生的經驗:
你和她交流的核心,是免責。
這類女生最大的特點是心智不成熟,很怕,也很難做決定。
所以她才像個牆頭草一樣,一會兒找你哭訴渣男,一會兒被男朋友哄回去了又覺得都是你不好,歸根結底,她沒有自己的判斷力,更沒有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能力。
這也就導緻了,一旦她的決定帶來了讓她不滿意的後果,她就想下意識地把鍋甩出去——你看,都怪你那麼偏激,非要勸我分手,我現在後悔了!
照這麼看,你和她交流的時候,不僅不能“罵醒”她(事實上你也罵不醒),不能勸分,你還得時刻擺明一個态度,我不是來勸你做決定的,我也不能幫你做決定。
那麼,不管你最後決定怎麼辦,都和我沒關系。
你聽她吐槽的時候,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最好包裝在下面這幾個句型裡輸出:
“如果我是你,我大概會這麼做。”
比如說,如果我是你,當我發現男朋友偷偷和他前任見面的時候,大概會選擇分手。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但我不是你——所以我的做法隻适用于我,不一定适合你原樣照搬。
就算她照搬了,後悔了,也怪不到你頭上來,畢竟你又沒明确地給她建議,她的決定還是自己做的,得自食其果。
“我不太喜歡這樣,但還是要看你自己能不能接受。”/“我可能會覺得這意味着XXX,但真實的情況還是你最了解。”
這類句型,特别适用于她跟你吐槽了男朋友的某個奇葩言行,然後問你“他是怎麼想的”。
你心裡憋着100句口吐芬芳的話,但開口罵人之前,最好還是先加上這麼個前綴:
“我不太喜歡男朋友總是貶低我,挑我的錯,我可能會覺得他不夠喜歡我,甚至想精神操控我,但你們的相處還是你自己最了解了,還是要看你能不能接受這個缺點吧。”
你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委婉地盡到了勸說她的義務,又完美地把自己摘了出去——畢竟你都說了,這隻是你的私人感受,最終還是得她自己摸着石頭過河。
這就是“免責”——可以抒發情緒,發表觀點,但絕不參與她的決定,更不為她的生活負責。
把成年人的邊界感劃得明明白白。
最後,作為(哪怕是塑料的)朋友,你還可以補上這麼一句:
“當然,不管你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你的,我隻希望你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