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萬人,這是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應屆畢業生人數,破紀錄地突破了千萬大關。加上國内外疫情還未結束,互聯網大廠縮小招聘規模,對于今年畢業的應屆生來說,真的是“史上最難就業季”,并且,從今年開始,也會有首批00後進入職場。
1076萬大學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僅在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了874萬人,據當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14.11億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就已經達到了2.18億人,也就是說每7個人裡,就有1個人是大學生。
這麼多人要找工作,但是就業崗位隻有那麼多,所有人怎麼能夠都找到合适滿意的工作呢?所以,我們看到許多“學曆貶值”的新聞,比如有幾萬名研究生去送外賣、卷煙廠流水線上研究生超30%、211大學畢業生當駕駛員......随後便有很多人開始抱怨: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本科畢業生才算得是大學生,甚至有人講:所有人都有畢業證,就相當于所有人都沒有。
為什麼學曆會貶值得這麼厲害?
首先是國家高等教育水平的普及。在80年代,每年隻有100萬人參加高考,2021年高考人數達到了1078萬。1986年中國大學總共隻錄取了57萬考生,而2021年,大學畢業人數高達909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在逐步擴大,我國的高等教育也已邁入普及化階段。
其次,高等教育擴招的時間雖然很長了,大學學曆在社會中所占的比例也很高,但教育回報率并沒有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并且以畢業學校、學曆高低來評價人才的方式極為粗放,在社會上已經造成了嚴重的“高學曆消費”、“人才浪費”等問題。
最後,高校教育資源的弊端日益顯現。有些高校開設的專業與現實需要相脫節,過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這就導緻出現了很多紙上談兵的純理論家,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專業畢業後能做什麼,他們以為自己所學的專業很“吃香”,卻從來沒有認真去了解過。
這對高等教育的發展非常不利,導緻一些專業設置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專業知識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等問題。
學曆永遠不等于工作能力,學曆高也并不意味着有文化。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學曆隻是敲門磚,工作能力才是不過時的“鐵飯碗”。正如李克強總理提到的“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曆憑能力”,考核人才質量的标準從來不在“學曆”這個“面子”上,而是關乎“能力”、“素質”的“裡子”。
打鐵還需自身硬,想要應對“學曆貶值”危機,找到好工作,不妨選擇熱門行業,學點硬技能。
如今,科技已是全球的第一生産力,為什麼西方國家經濟如此發達,國家綜合實力強盛,而且工作和生活節奏很慢,但收入仍然很高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技術。可以說,我國創新技術人才真的十分稀缺,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高端互聯網人才。
所以,夥伴們如果想在新時代的大浪潮中站穩腳跟,破局“學曆貶值”,不妨主動擁抱趨勢,通過學習将自己打造成高端數字型人才,進而在互聯網行業裡乘風破浪,走向人生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