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白事唢呐?新華社北京5月6日專電(記者彭卓)“黃河岸邊,不能沒有唢呐隻有把唢呐吹到骨頭縫裡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傳承下去”,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經典白事唢呐?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經典白事唢呐
新華社北京5月6日專電(記者彭卓)“黃河岸邊,不能沒有唢呐。隻有把唢呐吹到骨頭縫裡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傳承下去。”
吳天明導演遺作《百鳥朝鳳》于6日在全國上映,講述了兩代黃土地唢呐藝人為了信念堅守夢想,傳承傳統的真摯情誼。《百鳥朝鳳》是吳天明生前執導的最後一部完成作品,2013年9月獲得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特别獎”。
作為影壇伯樂,吳天明培養了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田壯壯、何平等一批電影人,被譽為第五代導演的“引路人”。奧斯卡金像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盛贊道:“吳天明,一位電影界真正的巨人。”
《百鳥朝鳳》原是流行于山東、河南等地的民間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聲,展現生氣勃勃的自然景象。
在影片中,《百鳥朝鳳》被賦予了更為厚重的含義:不隻是民間藝術,更是對逝者的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吹兩台,中等者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配得上《百鳥朝鳳》,全鎮幾十年鮮遇一次。
沉穩的鏡頭中,廣袤蒼涼的黃土地呈現出濃烈的東方審美。娓娓道來的叙事裡,勾勒出少年遊天明的成長:謊報年齡拜師唢呐藝人焦三爺,以勤補拙終達大成,傳承衣缽,扛起班主大旗。
時光荏苒,上世紀90年代西洋樂隊進入村莊,以唢呐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受到冷落和沖擊:紅白兩事不請唢呐班,唢呐聲被嫌“吵吵嚷嚷”,唢呐藝人紛紛改行打工。窮困、邊緣化帶來的無力感,令焦三爺痛心。
“這部電影是吳天明的自傳。他展現了文化始于心底的堅持,以及自強不息、誓死不認輸的倔強。”導演黃建新認為,影片中遊天明謊報年齡學藝的橋段,就是1967年吳天明謊報年齡,去西安電影制片廠考表演班的寫照。“焦三爺堅守文化傳承的戲碼,也是吳天明導演上世紀的困惑。”
影片末尾,縣文化局想把《百鳥朝鳳》錄下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申請保護。然而遊天明發現,師兄弟們有的右手中指被電鋸切掉,有的在礦上打工染上塵肺病,有的一心向“錢”不願回頭,八台唢呐之夢已然成空。
肺癌咳血的焦三爺去世後,遊天明獨自站在墳前,含着淚吹上一曲《百鳥朝鳳》。大開大合的旋律,流淌着情感的大悲大怆,一切正如焦三爺所言:“唢呐不是吹給别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
面臨東西方文化的八面來風,傳統文化在虛無主義的侵蝕和質疑下,一度畸變迷失。“吳天明導演對此痛心疾首,始終努力呼籲文化回歸,這部電影的表意就是如此。”黃建新說。
“天上日頭,把河水燒幹;時間鋼刀,不把誰躲閃。看看身邊,人群荒原……”影片終了,充滿西北大地力量的《喊歌》,在耳邊萦繞。
在這個民心浮躁的時代,一代唢呐匠人,以不服輸的任性,追求着理想的執着。一位藝術情深的導演,明知市場前景式微,也堅持文化自覺與藝術定力,“發一聲喊,震一震肝膽”。
這樣一部嘔心瀝血的封箱之作,未及上映,吳天明就因病去逝,享年75歲。吳天明的女兒吳妍妍告訴記者,父親去世前手機裡還有一條短信尚未發出:“請關注《百鳥朝鳳》,看看是否可以發行。”“這部電影的上映,是他的未了夙願。”
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天明曾在電影票兩毛錢一張的年代,創造了億元票房神話。然而,他卻對小人物和民族文化情有獨鐘,拍攝了《人生》、《老井》、《變臉》等系列經典影片,追問人生意義,堅守文化傳承。
浪漫、寫實、思考……在這部有獨特美學質感的電影中,表層看是唢呐情緣,深層卻是對優秀傳統文化應持有的正确态度。“這部作品的上映,是對吳天明老師最好的紀念,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說。
這部吳天明導演的絕筆之作,營造了一個黃土地的夢境,引領觀衆思考流逝的鄉愁。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如同融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代代相傳着倫理準則和價值觀念,正如劇中焦三爺所說:“别盯着錢,盯着唢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