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說說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包括漿液、黏液、漿一黏液,而非血液或腦脊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屬中醫“耳脹”、“耳閉”、“耳聾”等範疇。本病初期多因外邪侵襲、肺氣不宣、邪滞耳竅、氣機不利而緻耳脹悶不适。
久病邪毒不去,經脈不暢,或病久正虛緻濕濁内阻,清陽不能上充耳竅,濁陰不能下降,升降失調,濕濁之邪反上犯清竅,滞留于耳,使耳竅閉塞不通。
目前中醫針藥結合治療具有很大優勢,現介紹一例如下:
患者,女,45歲。主訴:耳内流水伴聽力下降約半個多月。
據患者所說,半個多月前得了感冒,感覺耳悶、耳鳴,咽部疼痛。感冒好了以後,耳朵裡的症狀還是存在。
發病以來精神還可以,睡眠、二便也都正常,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中醫辨證認為是濕熱壅滞,用中藥和針刺共同治療,開方用茵陳蒿湯加減,如下:
茵陳、炒栀子、知母、幹魚腥草、敗醬草、蒲公英、柴胡、茯苓、皂角刺、赤芍、川芎、麥冬、白茅根。
并配合針刺聽宮、翳風、角孫、風池等穴位。
三天後,患者自覺聽力、流水、耳悶、耳鳴等症狀較前減輕。一周後,諸症明顯減輕,仍餘留咽部不适。
于是在原方上去掉敗醬草、白茅根,加玄參、幹石斛、北沙參、牡丹皮、石菖蒲、遠志以加強滋陰清熱、開竅化痰之功。就這樣服用一周後,諸症皆消。
西醫認為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病與咽鼓管功能異常、感染、免疫等因素有關,治療上多采取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功能、全身治療和針對病因治療的原則。
手術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因周期長,又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其侵襲性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使其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中醫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和治療進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實踐,綜合運用辨證論治、外治及針灸等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如果你也有耳鳴、中耳炎、聽力下降等問題,可以跟我說說。可以幫你辯證分析、開方調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中醫耳鼻喉科姬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