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風雨下一句?我與路遙先生單方面的相識也已經有了不短的時日,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潇湘風雨下一句?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潇湘風雨下一句
我與路遙先生單方面的相識也已經有了不短的時日。
那還是小學的時候,小小的我在書店看見了書架上厚厚的《平凡的世界》,卻沒有以往看到大部頭時的那種怯畏。我好奇地踮起腳尖,顫巍巍把整整三本《平凡的世界》搬下來,翻開書的扉頁那一刻,我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
說也奇怪,小小的我居然看得如癡如醉。或許那時隻是當作一本故事書來看,但卻似乎真正地感受到了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我因少平的進步而喜悅,随曉霞的離去而悲恸,沉溺在書中,或悲或喜,更難複言。
讀完《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兩部作品後,我就再未涉獵過和路遙有關的文字内容,直到上了大學,老師要求閱讀《早晨從中午開始》這本自傳式的書,我才重新拾起了近十年前的記憶。
有人說過,通過一個人的作品可以了解這個作家,但不能理解這個作家。這句話我深以為然:我能真正走進路遙先生的内心,探尋内心深處的悸動,緣于《早晨從中午開始》。
翻閱着這本書,此前從作品中提取出來的、自然而然浮現在我心中的一些關于路遙先生的形象碎片才真正變得生動立體。縱觀路遙先生的一生,他本人的經曆與書中的主角比起來,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少年時期幾乎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饑餓和勞動。他出生于陝北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家庭條件困難被過繼給伯父,自此開始了求學之路。
由于家庭困難,他的童年就是從饑餓開始的。而在他上學的年月裡,路遙也始終被饑餓所困擾,這也深刻影響着他的作品——他的文字總是伴随着對饑餓的描寫,這正是源于路遙真切的關于苦難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當路遙考上中專,眼看一切都要迎來曙光時,命運再次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緊接而來的一場運動終止了他的學業,澆滅了他的滿腔希望。路遙本人的經曆,特别是少年時期的遭遇,或許要比《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少安兩兄弟的境遇來得更為困苦。書中的情節就是路遙過去生活的縮影——他把這些生活的碎片用自己的文字勾勒出來表達給世人看,平實、質樸而淳厚,并傳達出在個人奮鬥中産生的、對生命本真的崇高感,這正是路遙的偉大之處。
路遙先生是一個矛盾的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他喜歡孤獨,喜歡獨處——卻又憎恨孤獨,恐懼一個人的世界,恐懼沒有人相互交流的世界。他在某些方面放任自流,卻在某些方面對自己要求甚是苛刻。或許這并不能完全稱得上是“矛盾”,但正是這種個人本身的沖突塑造了他的人格魅力。
與路遙先生不謀而合的是,我也喜歡在夜裡寫些文字。正如他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所說的:“夜晚,當人們又一次入睡的時候,我的思緒再一次活躍起來”,“這時間在好多情況下,思緒會離開作品,離開眼前的現實,穿過時間的隧道,漫無邊際地向四面八方流淌”。許是夜闌人靜的緣故,又或是因為人的思維到了晚上才能真正沉靜下來,我在夜晚似乎變得更加清醒、更加敏銳,窗外的一陣蟬聲、遠處的一聲刹車、深空的一點星光,都能勾起腦海中最無邊無際、無拘無束的遐想。而這也正是創作最渴求的一種狀态。
讀着《早晨從中午開始》,我真切地與路遙先生感同身受。煌煌百萬餘言,路遙先生竟是一筆一劃在稿紙上撰寫出來的。在抄寫第二部的初稿時,他“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強用筆在寫”。剛讀完這句話,我腦海中就已勾勒出路遙先生伏案艱難寫作的畫面。于是,我的身體似乎也開始隐隐作痛。尤其是在抄寫書稿即将到達尾聲的時候,他那種痛苦與喜悅交織的矛盾而複雜的内心情感,我也大抵能深切地感受到。堅持了這麼久的夢想即将實現的狂喜與身心俱疲的折磨混雜在一起,構成了路遙先生那段時間生活的主旋律。他滿懷熱忱地關注着時代的發展、歲月的演進,關注着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逐漸擺脫背負着的沉重枷鎖、昂首闊步挺胸前進的曆史性變革。路遙先生彎下腰,俯身在人民中,感受着來自廣大人民群衆的痛苦與歡樂。與别的作家不同的是,路遙先生并不看重個人的喜怒、成敗和得失。也正是因此,他才成為現在的路遙,成為具有獨特且豐滿的藝術思維的路遙。
最後,用路遙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說過的一句話做結:“生命裡有着多少的無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樣的愁苦和感傷?雨浸風蝕的落寞與蒼楚一定是水,靜靜地流過青春奮鬥的日子和觸摸理想的歲月。”
以此緻敬路遙先生,且與諸君共勉。
範開源(19歲) 蘭州理工大學文學院學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