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學《葉公好龍》的時候,我們都笑了,是對葉公的嘲笑。中年時又讀《葉公好龍》的時候,我們沉默了,我們笑了葉公這麼多年,原來就是笑我們自己。
試去那偏鄉陋壤探訪那些窮苦人家的兒女,看他們寒陋的家,怯生生的面孔,問他們對人生的願望。我們的志願者一定會拍出一個或幾個視頻,證明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上學的向往。但我們再看看我們周圍的孩子,有幾個是自己認真自主的去學習,而不把老師肺氣炸,把家長累倒累哭的。這大約是孩子的“葉公好龍″吧。
一個青年人找不到工作的時候,他對工作的渴望和幻想一定是這樣的:我如果有了工作,一定認真對待,不遲到,不早退,聽領導話,為老闆争取最大的利益,不說不利于團結的話,不發牢騷……,但當他有了工作,這也不順眼,那也不适合,摔摔打打,牢騷滿腹,仿佛老闆給了他一份工作,就好像他把全天下的委屈都自己受了似的。這是青年人的“葉公好龍″。
中年人沒有了旺盛的體力,但有了經驗,有個技術,或讀過幾本書,或做過幾道菜,或懂得一行的皮毛,過的平常,甚或混的賊慘。獨處井中,四方方天,懷才不遇,哀哀憐憐。有了自媒體,可以盡其所能了,讓其展現自己的才華。可是:文學家寫不出文章了,美食家做不了美味了,先行者指導不了後輩了……,于是全變成了批評家,編輯呀,平台呀,騙術呀……。這是中年人的“葉公好龍″。
老年人的“葉公好龍″也有,這裡不再多說。
以平和之心待人,則易處。以平和之心授物,則易靜。努力為之,而不沉于所得,泰然處之,萬物不究來去。如此,才不會是真的“葉公",而能夠
真正的好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