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針引線之間,一幅幅生動的圖案就栩栩如生地在布料上展示出來。在少數民族衆多的紅河大地,每一幅刺繡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包羅萬象、做工精巧,訴說着千百年來各民族的文化傳承和智慧。
石屏彜族(花腰)刺繡
今天,一起走進紅河州這些獨特的民族刺繡,感受針線飛舞之間書寫的民族文化魅力。
石屏彜族(花腰)刺繡:
世界級藝術精品 享譽中外
石屏彜族(花腰)刺繡是流傳于紅河州石屏縣北部山區哨沖鎮、龍武鎮及大橋鄉花腰聚居村寨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是紅河州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寶庫中重要組成部分。
石屏彜族(花腰)刺繡圖案以紅色為主,内容豐富、包羅萬象,蘊藏世間萬物、宇宙星辰,其色彩豔麗、對比強烈,産品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其中又以婦女刺繡服飾“花口索塔”最具代表性。其刺繡的每個圖案都蘊含着不同的曆史神話,有“花腰穿的是曆史,戴的是神話”之說,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和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專家稱之為“世界級的刺繡藝術精品”,被收藏于美國洛杉矶博物館。
1996年、2008年哨沖鎮曾被原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花腰歌舞、刺繡)之鄉”。2005年11月紅河州人民政府命名龍武鎮為“花腰刺繡工藝之鄉”。随着電影《花腰新娘》的公映,花腰歌舞頻頻亮相于中央電視台,女子舞龍曾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儀式表演,上海世博會雲南活動周演出活動,石屏彜族(花腰)刺繡引起了國内外關注。先後有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到花腰聚居地考察,走訪民間刺繡藝人,給予極高贊譽。
石屏彜族(花腰)刺繡現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為推動花腰彜刺繡及服飾文化推廣,石屏縣成立了繡美彜山專業合作社,簽約百餘名繡娘,做好傳承與培訓服務,同時積極拓寬市場領域,大力開發以花腰彜元素為主的文創産品,其中的花腰彜服飾、包包、日用品等産品深受遊客歡迎。
紅河彜族刺繡:
技法多樣 品種豐富
紅河彜族刺繡技藝于2018年經紅河州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彜族刺繡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它是彜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彜族刺繡手工藝曆史可以追溯到元、明時期,與原始繪畫、記事符号、服飾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伴随着剪裁縫補的發明,彜族刺繡應運而生,距今有700多年的曆史。
紅河彜族的刺繡圖案及針法技巧有:挑花、貼花、鎖花、穿花、盤花、滾花、補花、刺花、納花、纖花、平繡、鍊子扣、镂空等,手法和技巧多樣,各具特色。彜族刺繡圖案的設計和構思來源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和祖先的圖騰崇拜,如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山川地貌、風物特産等,主要刺繡作品有服裝類、配飾類、鞋帽類等100多個品種,其中尤以公雞帽和花腰帶最具代表性。
彜族刺繡的文化内涵和外在表現形式與彜族文化的禮俗文化、年節文化等交相輝映,構成紅河縣彜族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是紅河燦爛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屏邊苗族刺繡:
承載曆史記憶 傳承文化精髓
苗繡是苗族先民智慧與情感的結晶,飛揚流動的紋飾,神秘奇特的造型,承載着苗族人民的曆史記憶、精神信仰、審美取向。苗繡宛如一幅畫、一卷書,一針一線都記載着苗族人的故事。指尖的記憶,一代代相傳,承載着苗族世世代代的傳說和秘密。
刺繡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屏邊苗族刺繡針法豐富多變,多采用抽象和寫意的幾何紋樣,色調古樸協調又鮮豔明麗,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刺繡圖案多以大自然為題材,結合生活實踐,繡出風格優雅、充滿民族氣息的花紋圖案。
屏邊苗族刺繡曆史悠久,源遠流長。依據屏邊苗族刺繡藝術紋路的制作程序及規律,可以将其劃分為數紗繡、梳子繡、漢繡、剪布繡和纏繞繡這五種類别。在這五種刺繡類别中,數紗繡的繡制工藝要求特别嚴格,錯一針都不行。
其繡制方式是依據繡朵花紋大小的需要,确定好花紋的大小對稱角度,讓繡線穿插在經線和緯線交織着的空隙處,交叉着分布在繡布上,呈現出一朵朵上下左右相互對稱的鮮花,每一針都有固定的位置,不能越位;梳子繡就是繡線的紋路如同梳子般垂直地穿插在繡布經緯線所交織的空隙處,其花紋圖案由繡線的長短距離構成;漢繡是将繡線置于用筆事先畫好在繡布上的繡朵,任由繡者發揮想象力,不受經緯線的控制繡成制品;剪布繡就是繡者随時都必須攜帶着剪刀,将貼在底闆上的白布剪成花紋,用針線将其固定在底闆布上;纏繞繡是讓後一針的繡線與前一針緊密相連,如同兩根青藤般相互纏繞着伸向遠方,紋路如同階梯般呈現,其繡朵以螺旋狀者居多。
屏邊苗族刺繡藝術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幅精美的刺繡作品,是苗族婦女心靈手巧的具體體現,她們将針和線當作筆,将布塊當作紙,創造出苗族“無字的史書”。近些年,在黨委政府的扶持下,屏邊縣的“繡娘”們通過自辦企業、創建傳習所等方式,讓一些瀕臨失傳的苗繡技藝後繼有人,使苗族文化精髓得到保存、延續和發揚。
(圖 石屏文旅、屏邊文旅、紅河縣文旅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