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為何按農曆
清明為何按農曆
更新时间:2025-02-02 02:47:15

不問不知道,原來有人認為清明節是按照陰曆過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有的人說,因為它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都是陰曆節日,為什麼清明不一樣?

清明節延續了幾千年,而陽曆(公曆)又是近代才傳入中國,古人用的不是陰曆嗎?

其實,這是因為人們進入知識誤區。

古人使用農曆,但農曆不等于陰曆。

01

認識曆法

中國古代的曆法,其實叫做陰陽合曆。

陰曆,叫做太陰曆,古人是根據月盈月缺制定了陰曆,即月亮運行規律。

陽曆,叫做太陽曆,古人也根據日照長短、四季循環而制定了陽曆,即太陽運行規律。

二十四節氣,就是古人依據太陽運行規律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産生的影響,屬太陽曆範疇。

古代官府為了百姓能夠指導農事和生産,将二十四節氣納入古代曆法。

所以,中國古代曆法是以陰曆為基礎,融合陽曆的成分,形成陰陽合曆,又叫作農曆。

02

節日節令

現在的清明,既是自然節令,又是傳統節日。

按照發展曆程來看,先有清明這個節令,是古人春耕春種的節點。

清明節前生又叫作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曆史人物介子推,而禁火吃冷食,追思哀悼。

又因為古代的寒食節與清明的時間相近,久而久之,兩者合二為一,形成清明節。

作為節令之時,我們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習俗。

作為節日,它包含自然和人文兩大文化内涵。

所以,清明節才有踏青春遊,掃墓祭祖等文化習俗。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1

現在我們使用的陽曆是按照太陽運行規律來計算的,二十四節氣也是。

因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氣和寒食節逐漸融合,現在為同一天,即清明節。

所以,雖然清明節是傳統節日,卻是按照現在的陽曆過的。

景明風清,春日踏青

細雨霏霏,哀思遙寄

清明|春日踏青好去處

木蘭草原景區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2

木蘭花鄉景區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3

武漢花博彙景區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4

金卉莊園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5

紫薇都市田園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6

龜峰山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7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五月二十一古詩詞
五月二十一古詩詞
季夏十五月夜古詩詞五首賞讀:千裡一輪共,中宵百感生公曆七月,農曆六月,節氣有小暑大暑,有古老的三伏,指導人們抵禦炎夏,安全度過這段高溫時期,所以,在古代,除了先秦漢朝,有關于黃帝的祭祀,這應該不是年年有,而是遇到重大的年份舉行盛大祭祀,自漢...
2025-02-02
公司發放購物卡需要繳稅嗎
公司發放購物卡需要繳稅嗎
公司購買購物卡作為節日福利,怎麼做賬?需要交個稅嗎?解答:(一)會計處理1.按照預計發放的金額計提借:管理費用-福利費等貸:應付職工薪酬-福利費2.實際購買發放:借:應付職工薪酬-福利費貸:銀行存款說明:在發放購物卡時,暫時無法扣個稅。(二...
2025-02-02
淺談節日的意義
淺談節日的意義
淺談節日的意義?一個多月前甚至2個月前,我就在期待中秋節的到來,這種幸福的期待就像一個抛物線一直到昨天到達最高值,然後一切歸于平淡,我們又在期待下一個節日的到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淺談節日的意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淺...
2025-02-02
屬雞的人出生在哪個月比較好
屬雞的人出生在哪個月比較好
二月二月出生的屬雞人,出入自由,精神愉快,氣滿腔足,終身作事有成,心平義仁,到老求謀順利,清高寒儒。三月三月出生的屬雞人,秉性聰慧,靈機應變,增俸添薪,天賜之祿,承祖之蔭,一生榮華,衣食飽滿,光宗耀祖,顯子榮孫。八月八月出生的屬雞人,有勇有...
2025-02-02
5.12是什麼節日
5.12是什麼節日
5.12是什麼節日?國際護士節是每年的5月12日,是為紀念現代護理學科的創始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于1912年設立的節日其基本宗旨是倡導、繼承和弘揚南丁格爾不畏艱險、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勇于獻身的人道主義精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5.12是...
2025-02-02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