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過了安慶不說塔”,這是我20年前創作的一首詩中的一句。思鄉的時候,我時不時獨自靜靜默誦一遍這首詩,算是心靈的慰藉或一種鄉愁的表達吧。曆史名城安慶是我的故鄉,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禅宗聖地”“魚米之鄉”的美譽。
在安慶城東南,臨江建有一座寺廟,名曰迎江寺。迎江寺原名“古萬佛寺”,創建于宋開寶七年,是一座擁有千年曆史的古刹了。它上接九華,下臨匡廬,北攘天柱,南臨長江,可謂得天地之靈氣,占人文之輝光。寺内有古塔,名曰振風塔,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開始興建,距今已450餘年。振風塔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寶塔,自底向頂按比例縮小呈圓錐形,每一層則各有稱謂,或取佛陀妙語,或引佛家經典,寓意深遠。振風塔是長江流域最大、最高、最美、最巧的七層寶塔,享有“萬裡長江第一塔”之稱。因其依江聳立,如同燈塔,兼具導航引渡的功能,無論你是順流而下還是溯江而上,從十裡開外就可遙望它的雄姿,因此也就有了“過了安慶不說塔”的美譽。每當農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當碩大的圓月高挂蒼穹,月光照耀下的振風塔塔影竟然能夠神奇地橫跨長江江面直達對岸,随着滔滔江水起起伏伏若出其中,伴着洪波湧起若明若暗若出其裡,層層疊疊,漣漪缤紛,幻化出無數塔影,景象萬千,煞是神妙奇絕,名曰“塔影橫江”。于是,就有了更加美麗的傳說——萬裡長江兩岸的寶塔在中秋團圓之夜齊聚安慶,向振風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觐”,因此振風塔又被冠為“長江塔王”。“長江日浩蕩,塔影流不去”。月明之夜,“塔影橫江”确實為“安慶八景”之一。
作為安慶“桅杆”的振風塔,取名“振風”,寓“以振文風”之意。安慶自振風塔建成之後,境内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因此,安慶素有“桐城派故裡”“京劇鼻祖徽班成長的搖籃”“黃梅戲之鄉”之稱。明清兩代培養出了黃信一、劉若宰、趙文楷、龍汝言、李振鈞、楊朝福等6位殿試狀元,還有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京劇表演藝術家程長庚和楊月樓、楊小樓父子,書法大家鄧石如,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更有新文化運動先驅、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陳獨秀及其兒子陳延年、陳喬年,以及“兩彈元勳”鄧稼先、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美學家朱光潛等等。
其實,安慶的曆史悠久,東周時期為古皖國(今潛山市境内)所在地;南宋紹興十七年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已有800餘年的曆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地質公園的天柱山,早在漢武帝時就被封為“南嶽”,與黃山、九華山并列為安徽省三大名山。曆代達官名宦、文人學士,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陸遊、楊萬裡等,無不為天柱山勝景所吸引。他們或遠眺,或登臨,或結廬而居築亭而讀,或吟詩作文刻石勒名,留下了許多傳世的詩文和珍貴的人文景觀。白居易詩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王安石詩雲:“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文豪巨匠們在字裡行間還紛紛表達想在此地歸隐田園、安度晚年之意。天柱山是佛教聖地,三祖寺就在其襟抱之中,二祖寺也在安慶境内。
安慶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中國最早的長篇叙事詩、被譽為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孔雀東南飛》就誕生于此。三國時期“周郎赤壁”與“小喬初嫁了”的美麗故事也發生在這裡。在我的家鄉,今天依然保留着魏文帝曹丕出生的“太子墩”和“育兒村”。在中國戲劇史上,有“無石不成班”之說,此處的“石”即為安慶懷甯縣石牌鎮。清朝中葉,因為有長江支流皖河穿城而過,石牌成為遠近聞名的商業中心,擁有商家三千、帆船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紛紛在此設館駐節,戲曲等市井文化随之興起。彈丸之地的石牌,當時可供表演的戲劇舞台多達800餘處,不僅有戲園、戲樓,還有花戲台,湧現出了郝天秀、程長庚、楊月樓等多位開一代風氣的宗師。随着四大徽班進京,皇帝為安慶藝人精美絕倫的行頭、裝飾驚歎不已。而堪稱我國戲曲史“活化石”的金雞碑也源自安慶,座落于懷甯縣洪鋪鎮金雞村。金雞碑被譽為“戲神碑”,是研究我國戲曲史的重要文物文獻,中國電影“金雞獎”即取名于此。而更令我們安慶人驕傲的是,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的黃梅戲,不僅是安慶的文化品牌,而且已成為父老鄉親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論你走在安慶的城市還是鄉村,不論是在街頭巷尾還是田間地頭,你總能聽到人們或激情飛揚或淺吟低唱,曲不離口的就是黃梅調。還有,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鯉”和“六尺巷”的故事,也都在安慶的土地上發生,代代傳頌。因此,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安慶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尚禮崇文,知書明德,潤物無聲,生生不息。
是啊!“過了安慶不說塔”,安慶的曆史和文化永遠是家鄉遊子引以為傲的精神家園。今日的安慶,作為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還是全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又成為安徽省第一批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潮湧大江闊,揚帆正當時。誰不說俺家鄉好?我相信,家鄉的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