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導向以生為本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導向以生為本
更新时间:2024-10-12 08:28:15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導向以生為本?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确立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至關重要對大學生的培養者——高校教師而言,堅持以立德樹人為育人之本之根之魂是其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引領當代大學生成人與成才并重、德行與學問兼修是其必須肩負的時代使命,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導向以生為本?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導向以生為本(立德樹人要往實裡去)1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導向以生為本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确立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至關重要。對大學生的培養者——高校教師而言,堅持以立德樹人為育人之本之根之魂是其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引領當代大學生成人與成才并重、德行與學問兼修是其必須肩負的時代使命。

教師即課程,師德本身是學生最生動、最鮮活、影響最深遠的德育課程,若師德不“立”——立己德,如何擔當學生的引領者?若師德不“傳”——傳美德,如何成為學生的服務者?若師德不“進”——立人與立己同向共進,又該如何成為學生的同行者與合作者?高校教師須以認真領會學生、自身與立德樹人三者之間的内在關系為前提,堅持以“立人先立己”“立己以達人”“立人與立己并行”為基本遵循,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持立人先立己,做明道信道的道德先行者

“立人先立己”,要求高校教師要堅持育人者先育己,立德者先修德原則,将立德修身、自律自強作為立德樹人工作的首要前提。

《論語·憲問》記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修己”,就是修養自身。“敬”,就是戒慎、虔誠,亦可指個人本身的榜樣作用。此句意為君子修己才能嚴肅地對待政事,進而才能安定百姓,安定天下。孔子以“修己以敬”與“修己安人”回答了子路的“君子之問”,同時也鞭辟入裡地道出了“立己”與“立人”之間的内在關系。

這一思想對于當今高校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着重要啟發意義。它啟發我們,教師要先修己,通過修己來明道、信道,以增強承擔立德樹人使命的資格與底氣,并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持敬畏與信念。因為立德樹人并不隻是一份普通的教學任務,而是對學生整個人生産生重要影響的育人工程,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它需要高校教師能夠帶着一顆謹慎與敬畏的心去對待這份使命,更要求教師能夠有資格有底氣、信念堅定地去承擔這份職責。

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所以,于高校教師而言,立己就是通過修身養性來立己之“态”、正己之“情”,立己之“資”、正己之“名”的過程,就是通過明道與信道來獲得“立人”資格、真正成為學生引領者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高校教師“明大德”,即樹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與政治方向,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和道德底線;需要教師“守公德”,即自覺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要求的公民基本道德和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所提出的職業道德,來錘煉與内化自己作為新時代公民和教師所需要的愛國、敬業、奮鬥、進取等道德品質;需要教師“嚴私德”,即堅持以“克己、自省、慎獨、自律、内視反聽”等途徑來嚴格約束自身的操守與行為,提高自身的約束力與控制力。如此,高校教師才能真正擔當起引領者的角色,其立德樹人使命才有實現的前提和可能。

堅持立己以達人,做德業雙馨的傳道授業解惑者

“立己達人”語出《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亦有學者取中國知識分子“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之意。立己,即立德修身、誠意正心,即明德格物、笃學求是;達人,即盡心盡責、以天下為己任。

本文的“立己以達人”,取上述兩種解釋之綜合,認為高校教師在立德樹人工作中,不僅要完善自身内在的德智修養,探明事物的原理真相,成為一個學術嚴謹之人,更要将修得的德行與學問推己及人,以服務人民、報效國家、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為己任,成為盡職擔當之人。所以,于高校教師而言,立己達人不僅意味着要以德立學,做一位學問之師,以德立身,做一位品行之師,更要以德施教、以德化人,做一位傳道與行道之師。

指出,“‘傳道’是第一位的”“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傳道既是“成己”,也是“成人”,成己意味着“成德”,而成人是教師“己”之德行通過育人對社會所産生影響,也就是“成業”。唯成己成人,方能德業雙馨。

高校教師要做到立己以達人,一方面,須提高自覺意識和主體意識,盡心盡力為學生“立德”服務,全心全意為社會“傳道”,充分提高自身甘為人梯、扶植後人的奉獻精神和敬業精神,努力将“立己修道”之果——自身修得的優秀德行,轉化為“立人傳道”之果——讓學生精神明亮、生命飽滿。另一方面,須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自覺把教書育人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把立德樹人貫穿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的重要任務始終,把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責任和使命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努力将青年學子培養成具有深厚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此,高校才會煥發“立德樹人”的生機與活力。

堅持立人與立己并行,做教學相長的同向共進者

“立人與立己并行”要求高校教師在實施立德樹人時既能以教為學,将“立人”看作對自我的檢視和完善,又能互教互學,從學生身上汲取陽光和能量,與學生共同成長。

“教學相長”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本義是指教師自身的教和學相互促進,後被人引申為教師和學生互教互學、相互促進。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它都暗含着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即教師同學生一樣,永遠是一個發展着的主體,他們同樣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成長。世界上沒有全知全能的道德先知,随着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德”的内涵與學生道德的發展水平都在發生着不同程度的變化。大學階段的學生正在經曆從青少年期向成人期的過渡,從逆反期向成熟期的轉變,從模仿性思維到獨立性思維的發展,他們不僅具有較強的“成人感”和強烈的自主自立意識,而且觀察敏銳,富于批判性,喜歡質疑和争論,不輕信、不盲從,對事物的判斷往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鮮明的發展特點與思維特點,使得高校教師的育人工作不能再以機械灌輸為手段,而是要感同身受,需要教師言行一緻、言傳身教、以生為師、以學為伴,成為學生的合作者與同行者。

高校教師要做到教學相長,首先要以教為學、以學促教,善于自我檢視與自我反思,學會從“立他德”的過程中汲取經驗與教訓,學會與時俱進,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及時更新或豐富自己的道德價值體系,以更好地服務學生,引領學生。其次,教師要善于向學生學習,與學生共同成長。世界上沒有絕對永恒的師生角色,教師與學生自古以來就不是完全對立的,韓愈在其《師說》中曾明确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也許高校學子在知識儲備上暫時不如教師,但這并不完全意味着學生的道德修養就一定比教師差。很多時候學生身上所散發出的純粹與美好往往也會給身陷俗世或身處困境的教師帶來警醒與啟發,所以高校教師須向學生學習、向學生請教,不僅要甘當“小學生”,還要放下架子,丢掉面子,走進學生、傾聽學生,與學生互教互學,攜手同行。

總之,高校教師的立德樹人工作并不隻是一項面向學生、服務學生的單向任務,而是一種既能促進學生成長進步,又能促進教師自我提升的雙向互動。教師既是立德樹人的踐行者,又是立德樹人的受益者,既是“立他德者”,又是“立己德者”。高校教師隻有始終堅持立人先立己、立己以達人、立人與立己并行,立德樹人工作才能真正往深裡去,往實裡去。

(朱曉民系山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黃雪莉單位為山西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7日第7版

作者:朱曉民 黃雪莉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