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養生方法和注意事項? 開場白:在汗牛充棟的古典文獻中,記述了大量有關養生的理論和實踐,這是我國文化遺産中的瑰寶它像植根于中華厚土上的一棵參天大樹,曾庇蔭華夏民族,繁衍昌盛,曆久不衰認真加以挖掘整理,去蕪存菁,去僞存真,古為今用,對于指導今天的人們保養精神,陶冶情操,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當大有裨益本文就運用古代養生學指導老年精神養生,談點粗淺的認識,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古人的養生方法和注意事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的養生方法和注意事項
開場白:在汗牛充棟的古典文獻中,記述了大量有關養生的理論和實踐,這是我國文化遺産中的瑰寶。它像植根于中華厚土上的一棵參天大樹,曾庇蔭華夏民族,繁衍昌盛,曆久不衰。認真加以挖掘整理,去蕪存菁,去僞存真,古為今用,對于指導今天的人們保養精神,陶冶情操,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當大有裨益。本文就運用古代養生學指導老年精神養生,談點粗淺的認識。
古人養生首重養神
王國信
養生,古代又稱攝生,乃護養、保養性命,以達長壽的意思。 古代養生家把人的形體,包括人的髒腑、皮肉、筋骨、脈絡及充盈其間的精血稱為形,認為形是一切生命活動之宅;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包括神、魂、意、志、思、慮、智等,稱為神,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形與神的關系是“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晉·嵇康)隻有形、神健全,才是健康無病之人,才有可能長壽。 傳統醫學把人體的情志活動歸結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簡稱“七情”,并認為七情郁結是内傷的主要緻病因素。在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内經》中已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情志變化對健康的影響。異常的情志活動,可引起很多疾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說明無論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情緒,都不可太過,如果超過了人的忍受程度,就會影響健康,導緻疾病。《黃帝内經》還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内,邪不可幹”,良好的精神狀态,是健康的保證。 情志與衰老的關系也密不可分,傳說春秋時代吳國大夫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打算逃往國外,在前有關口森嚴,後有追兵搜捕的緊急情況下,憂慮重重,一夜之間,竟然須發全白。真是“愁一愁,白了頭”。所以《黃帝内經》強調,隻有“形與神俱”,“形體不蔽(壞),精神不散”,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晉朝名醫陶弘景說:“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唐朝名醫孫思邈說:“世人欲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清,順理修身去煩惱。” 這些古人的長壽秘訣,集中到一點,就是人的生命長短,在于自己能否善于保養,決非命中注定。善養生者,應形神兼養,尤其要重視養神,注重精神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