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更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危險因素。它嚴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上因高血壓導緻緻殘緻死的病例已經是屢見不鮮了,故被人們稱之為「隐形殺手」。
為了能在第一時間确診高血壓并随時了解自身血壓的正常變化,電子血壓計就成為高血壓患者家庭常備測量工具。
但好多人在測量血壓時存在疑惑,本期就臨床中常見的血壓測量疑惑進行解答。
為什麼每次測的血壓不同,以哪次為準?
正常生理狀态下血壓呈現規律波動,表現為白天血壓高,早、晚 6~8 點則出現一天中的兩個血壓高峰。
夜間血壓逐漸降低,淩晨 1~2 點達到最低點,随着清晨的到來再次升高,即晝夜血壓節律的“雙峰一谷”現象。
不僅如此,在緊張、劇烈活動或身體不适等特殊情況下,血壓可出現短暫的升高。
因此,在不同時間、狀态、體位下測量的血壓本身就可能存在差别。
由于解剖結構的差異,雙上肢血壓也可能存在一定差異。目前認為,雙上肢的收縮或舒張壓差異在 10~20mmHg 内屬于正常範圍。
正确測量方法是:
- 選擇早晚兩個血壓高峰時段測量,測量前應安靜休息 5 分鐘;
- 選擇舒适坐位,上臂與心髒處于同一水平;
- 首次應測量雙上臂肘部血壓(不建議用腕式血壓計),選擇較高的一側作為标準,以後均測量這一側;
- 測量 2~3 次,每次間隔 1~2 分鐘,取相近兩次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并記錄。
電子血壓計的準确性一直被很多人質疑,有人認為電子血壓計不如水銀血壓計準确。
無論是電子還是水銀血壓計均為間接測量。水銀血壓計的原理采用“柯式音法”,識别的是血液湍流的聲音;而電子血壓計的原理采用“示波法”,識别的是動脈搏動傳導至袖帶的壓力脈沖。
原則上來說,隻要測量方法正确,二者都能夠測出準确的血壓值,單純的認為哪一個更加準确是不合理的。
- 目前市場上最常用的家庭電子血壓計主要為上臂式和手腕式,怎麼選擇呢?
上臂式血壓計:測量的部位是手臂,血管硬化程度較低,誤差小,測量的穩定行優于腕式血壓計,适合年紀較大、心率不齊、糖尿病引起末梢血管老化等患者使用,唯一的缺點是體積較大,不易攜帶。
手腕式血壓計:所測的壓力值為腕動脈「脈搏壓力值」,體積隻有手掌大小,因此便于攜帶,适合用作個人監測,可随時掌握自己的血壓變化情況。
但不适宜患有血液循環障礙的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病人用。因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會加速動脈硬化,從而引起患者末梢循環障礙,導緻手腕血壓與上臂的血壓測量值相差較大。
建議這類患者以及 50 歲以上的老年人選擇臂式電子血壓計。
血壓多少為正常,為什麼很多說法不一樣?
高血壓的診斷标準是,在沒有使用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測量 3 次診室血壓收縮壓 ≥140mmHg 或舒張壓 ≥90mmHg 可診斷為高血壓:
- 1級高血壓(輕度):收縮壓140~159mmHg、舒張壓90~99mmHg;
- 2級高血壓(中度):收縮壓160~179mmHg、舒張壓100~109mmHg;
- 3級高血壓(重度):收縮壓≥180mmHg、舒張壓≥110mmHg。
家庭血壓測量水平通常低于診室血壓測量水平,家庭血壓 135/85mmHg 相當于診室血壓的 140/90mmHg 。而且,不在同一天測量的 3 次平均值,但凡大于 135/85mmHg,就該懷疑為高血壓。
對于血壓控制的範圍,不同人群由于病情不一樣,所以标準也存在差異:一般血壓應控制在 140/90mmHg 以内;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或腎髒疾病的患者,血壓控制在 130/80mmHg 以内;年齡大于 65 歲的患者收縮壓可控制在 150mmHg 以下。
脈壓差大算不算有問題?
目前控制血壓的标準是收縮壓和舒張壓是否達到目标水平,而不是脈壓差大小。
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常常是舒張壓較低而收縮壓升高,脈壓差較大;而年輕人常常表現為舒張壓升高但收縮壓正常或輕度升高,脈壓差較小。
這是由于不同年齡人群血管彈性情況和交感神經興奮性的差異所緻,不能以脈壓差多少判斷是否正常,而是要以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具體數值作為評價血壓的标準。
家庭血壓測量是防治高血壓必不可少的環節。
治療判斷高血壓初期,需要每天的早晚都進行測試,特别是早晨要排空尿液之後、在服用藥品之前,晚上的測試在準備睡覺之前,一般要連着測量一星期。如果血壓穩定且達标,則每周自測 1 天,早晚各 1 次。
醫生一般在利用測定出來的數據,才能夠診斷出服用的藥物能否有效地控制血壓,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本頭條号文章部分來源于互聯網,出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僅供學習參考之用。因此,對文中陳述、觀點斷定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内容的正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供給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