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的今天
勃拉姆斯的《四首嚴肅的歌》首演于維也納
勃拉姆斯《四首嚴肅的歌》(長号版)
《四首嚴肅的歌》(Vier ernste Gesange)創作于1896年,是克拉拉77歲生日那年,也是克拉拉永遠離開勃拉姆斯的世界的那一年。這部作品之後,勃拉姆斯沒有再寫什麼别的音樂,可以說是他最後的作品了。
克拉拉,一個被愛得最深最久最美的女人。
新婚這一年,舒曼的音樂創作達到高峰,他一生所有重要作品幾乎都是在這一年完成的。
在《桃金娘》的歌曲集裡,舒曼特别在《獻歌》這首曲子裡選了詩人呂克特的詩獻給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兒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兒飛翔……”
在婚後第二年創作的《春天交響曲》裡,舒曼表達了對婚後新生活的憧憬,克拉拉在聽後說:“我完全被歡樂所占據。”但是,在完成一生最動人樂章的這一年,舒曼的精神病也發作了。美好生活的開始也是結束。
1853年9月,在克拉拉34歲的時候,20歲的勃拉姆斯來到了舒曼的家裡。舒曼接待了這個年輕人,請他在鋼琴上彈奏一曲。舒曼聽了開頭就覺得不凡,讓他稍停,興奮地叫克拉拉一起來聽。克拉拉走進屋來,勃拉姆斯就在這支曲子中望見了克拉拉,克拉拉漂亮的眼睛讓他一見鐘情,終身難忘。這一眼,導緻了他和克拉拉43年的未了情緣,導緻了他的終身不婚。
1856年,年僅47歲的舒曼不幸去世。在此前兩年舒曼住院期間,勃拉姆斯一直守護在克拉拉身邊,但是,除了談及音樂、舒曼的病情之外,面對感情,他們守口如瓶。
為舒曼守靈送葬之後,勃拉姆斯沒有和任何人打一聲招呼就不辭而别了。從此,他和克拉拉天各一方,再也沒有見面。
克拉拉帶着她和舒曼的7個孩子生活。1896年,77歲的克拉拉在臨去世的前13天,在奄奄一息的情形下,她記得勃拉姆斯的生日,用顫巍巍的手寫下幾行祝福的話語寄給他。
在接到克拉拉去世的電報時,63歲的勃拉姆斯正在距離法蘭克福200公裡的瑞士休養抱病之軀。他匆忙趕往法蘭克福,忙中出錯,竟然上了方向相反的火車。輾轉奔波了兩天兩夜,他才趕到克拉拉的墓地。他顫顫巍巍拿出了《四首嚴肅的歌》的手稿,呈現在沉默的墓碑前。
這四首曲子的名字分别是《因為它走向人間》、《我轉身看見》、《死亡是多麼冷酷》和《我用人的語言和天使的語言》。這是他專門為克拉拉的生日而做的音樂,但克拉拉再也聽不見了。
克拉拉去世之後,勃拉姆斯已經意識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了。他焚燒了自己不少手稿和信件。11個月後,他也離開了這個失去了克拉拉的世界。
舒曼和勃拉姆斯這兩個音樂史上的巨人,對于他們深情愛了一輩子的女人克拉拉都留下了自己的話語。
舒曼說他和克拉拉共度了16年“詩與花的生活”;勃拉姆斯則說:“我最美好的旋律都來自克拉拉”。
《四首嚴肅的歌》,它的創作靈感來自于勃拉姆斯目睹克拉拉從年輕到衰老、從得病到死亡的全過程,因此,在主要内容上是圍繞着 “死亡” 與 “愛情” 來展開。
從這四首歌曲的題目中我們就不難看出勃拉姆斯當時失去心中最愛的痛苦,同時也充分的反映了作為19世紀後半葉複雜社會現實中的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彷徨、苦悶和矛盾的心理狀态。
勃拉姆斯在《四首嚴肅歌曲》中利用嚴肅的歌詞和沉重的旋律充分的表達了他對死亡這一人生中介的理解、恐懼、敬畏和超脫。
40多年的風雨過去了,當年的激情已經歸于平靜,沖動、莽撞已經由平穩、深沉所代替。這個被舒曼稱贊為“将使音樂世界震撼的年輕人”,現已經成了偉大的作曲家。
在他長達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曾不斷地得到來自克拉拉的支持和鼓勵。當克拉拉去世的消息傳來時,年屆63歲的勃拉姆斯耗盡畢生的精力,将滿腔的哀思寄托在這部聲樂套曲的創作中。這是他的靈魂所發出的最後的呼喚。
作品融合了19世紀藝術歌曲的全部特征:完整的結構、高雅的旋律、貼切的伴奏、自由的想象、強烈的熱情……特别是每首歌曲的鋼琴伴奏都寫得豐富多彩,有意識地将和聲、伴奏織體等純音樂因素提高到與詩歌、旋律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建立起均衡的關系。
在歌曲中我們發現了那傳統的魅力、孤獨的詩意、憂郁的光澤和懷舊的甜美。
1《因為它走向人們》又被譯為《人類遭遇的,獸類也遭遇》(Denn es gehet den menschen)
Vier Ernste Gesange, Op. 121, No. 1: Denn es gehet dem Menschen wie dem ViehAlexander Kipnis;Gerald Moore - Alexander Kipnis Sings a Selection
是這部作品中一首點題式的歌曲,點明了整首作品是以 “嚴肅、公平、死亡” 這三個詞語來表達具體的音樂情感走勢。
歌曲大意:“ 因為世人遭遇的,獸類也遭遇,像死亡,人、獸一樣,連氣息也都一樣,人也不能強于野獸,一切都是虛空。人獸都歸于塵土,誰知道人的靈魂是往上升,而野獸是要下地獄呢?故此我認為,人莫如在他的事業上喜樂,因為那是他的本分,至于他身後的事,有誰能使他回來得以見。”
這首歌曲的歌詞不帶有叙事性,也并非抒情性,而是體現了哲學性的思辯。
套曲中作為開場白的第一首就帶有強烈的 “ 宿命感 ”,表達了衆生——無論是偉大還是渺小,是人類還是牲畜,在死神面前一律平等的理念,也表達了作者自己面對死亡的平靜以及對事業的肯定。在旋律上,整首歌曲大量的采用了以大小二度與純四度音程關系組成的上下行級進的旋律,這段旋律也是這首歌曲的音樂主題,不僅是中貫穿于整首歌曲的各段旋律中,還點明了這首歌曲的音樂旋律特點。在節奏上主要采用了連續不斷的八分音符節奏型,這種節奏型體現了平穩、莊嚴的音樂情感。在節拍上的主要特點是體現了變化不斷,首先是從 4/4 拍開始的,包含了呈示部的第一段音樂;到了呈示部的第二段音樂開始出現了大的轉變,其中一個轉變就是從 4/4 拍轉到 3/4 拍,再到結尾處轉到 9/4 拍。
2《我轉身看見》又被譯為《我又轉念》(Ich Wandte mich und Sahe)
Vier Ernste Gesange, Op. 121, No. 2: Ich wandte mich und sahe an, alleAlexander Kipnis;Gerald Moore - Alexander Kipnis Sings a Selection
是繼第一首後,繼續以 “死亡” 為題材的一首歌曲。
歌曲大意:“ 我又轉念,見到日光下一切欺壓行為。你看那,受欺壓的眼淚,且無人前去安慰;因此,我贊歎死者,那早逝的死者,勝過那活着的人。哦死亡,哦死亡,當一個人過着幸福滿足的日子,無憂無慮地活着,他一切順心,還想好吃好喝地活下去,他想到你的時候,你是多麼痛苦!哦死亡,對那些體弱年邁,時時操勞,無所希望卻依然等待的人來說,你确實是在行善啊!”
63歲的勃拉姆斯閱盡了人世間的庸俗和醜惡,希望在死亡中得到解脫,但他也同情弱者,并辯證地思考着死亡,表達了對死亡的敬畏。
在旋律上,整首歌曲采用了大量的四分音符與二分音符相應的旋律線,也是這首歌曲的音樂主題,整部作品就圍繞着音樂主題展開、發展與結束,一氣呵成。在節奏上主要采用了連續不斷的四分音符的音型,體現平穩、莊嚴的音樂情感。
3《死亡多麼冷酷》又被譯為《死亡,你多麼痛苦》(O Tod, Wie bitter)
Vier Ernste Gesange, Op. 121, No. 3: O Tod, O Tod, Wie Bitter Bist DuAlexander Kipnis - Brahms Four Serious Songs
比起前兩首歌曲更為莊重嚴肅,表達了作者對人世間的氣壓和罪惡感感到沮喪和厭惡。
歌詞大意:“ 啊,死亡,你是多麼痛苦,當想到你的時候,但願我能過一天無憂無慮的生活。所有的事情是那麼美好,所有的食物是那麼味美,死亡,你是多麼幸福,你是多麼幸福!”
盡管勃拉姆斯厭惡人世間的邪惡,渴望通過死亡得到解脫,但他依然憧憬着塵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确實,死亡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矛盾的,當你想到它的時候,就會希望自己能夠再過一天幸福的生活,或解脫,或留戀,或遺憾。
在旋律上,整首歌曲大量采用了以二分附點音符與八分音符相間的旋律。與前兩首都是由等分音符組成的旋律線相比,更富律動性。正因如此,這旋律線的音符更加冗長,這種既有律動又有帶冗長的旋律,使得音樂更加矛盾。但也為第四首歌曲以談論 “愛情” 為主題的旋律奠定了基礎。
4《我用人的語言和天使的語言》又被譯為《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Wenn ich mit Menschen und mit Engelszungen)
Vier Ernste Gesange, Op. 121, No. 4: Wenn ich mit Menschen - Und mit Engelszungen redeteAlexander Kipnis;Gerald Moore - Alexander Kipnis Sings a Selection
作為套曲中的最後一曲,也可作為勃拉姆斯一生的總結。
歌詞大意:“ 我若能說萬種語言,天使的話語,但沒有愛,那我就成了會鳴的鑼,或是會響的钹。我若有魔力,能夠移去整座高山,但卻沒有愛,那我也算不了什麼。我若将一切周濟給窮人,甚至将自己燃燒,但卻沒有愛,那也于我無益。我透過鏡子,看到模糊不清的畫面,如今我所知有限,或許将來我将全知道。現在長存的有信仰、期望和愛心這三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愛。”
在這首歌曲裡,勃拉姆斯熱情地讴歌了信任、希望和愛情。
歌曲一改前面幾首中的沉重感覺,音樂色彩也較為明快,内容不再是死亡,而是升華成對人類愛的熱情肯定和贊揚。在伴奏織體上,同樣是采用了連續不斷的柱式和弦和 三連音的伴奏音型,柱式和弦顯得音樂要平穩些,三連音的伴奏和弦使得音樂更加律動性,這樣的對比伴奏音型使音樂更加富于歌唱性。
當我們聆聽這四首歌曲時,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一雙沉靜的眼睛,它因目睹了太多的災難與不幸而變得憂郁而彷徨。最終,是信仰與愛治療了他的心靈,眼神中依然有痛苦,卻不再迷離。
雖然勃拉姆斯一生坎坷,但他的内心卻永存着對生命、對愛、對人類美好事物的堅定信念,在他生命的最後歲月裡,他仍對世界懷着美好的理想和向往。
本文圖文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誕生與逝世
1885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奧雷利亞諾·佩爾蒂萊(Aureliano Pertile)生于蒙塔尼亞納
1898 中國音樂家、文學家、畫家豐子恺誕生于浙江 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等著作
1900 中國作曲家任光誕生于浙江 創作《漁光曲》《彩雲追月》、《大地進行曲》等歌曲
1944 希臘次女高音歌唱家阿葛妮絲·巴爾莎(Agnes Baltsa)生于萊夫斯卡 1970年的《玫瑰騎士》一劇中飾演屋大維很快成名,并且成為“薩爾茨堡藝術節”常用演員。在1980年代多次與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的成功合作而聞名于世
圖片為豐子恺、阿葛妮絲·巴爾莎
首演
1896 勃拉姆斯《四首嚴肅的歌》首演于維也納
1901 普菲茨納《愛情花園中的玫瑰》首演于埃爾伯費爾德
1926 欣德米特《卡地亞克》首演于德累斯頓
圖為欣德米特,圖片僅供參考
古典今天
1760 海頓與房東之女安娜訂婚
圖為海頓,圖片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