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真正的武功?徐春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姜子牙真正的武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姜子牙真正的武功
徐春偉
姜子牙是中國神話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個人,衆神都得聽命于他。他也是中國傳統典籍中極其重要的一個人,不但貫穿了上古典籍四書五經,還貫穿了近古評話小說。而他的身份,卻從最初官方眼中智勇雙全的兵家始祖太公望,成為了世人眼中拯救蒼生的仙家道士姜子牙。
從春節檔挪至國慶檔上映的動畫片《姜子牙》
智者太公望
我國大部分神話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虛構的,與大部分神話人物不同,姜子牙曆史上真有其人。他是由周朝開國功臣呂尚演化而來。上古姓氏有别,姓表示血緣部落,氏表示姓的分支,是貴族宗族制度的稱号。呂尚因祖先被封到呂地,故為呂氏。史書記載名字有“呂尚”“呂牙”,尊稱有“姜太公”“太公望”“尚父”。秦漢後,姓氏相混,“呂牙”成了“姜子牙”。
曆史上的姜太公助周滅商,是周朝第一功臣,被譽為“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他在遇到西伯昌之前,一直默默無聞。姜子牙被西伯昌欣賞,就是用智,以他人想不到的方法引起明君的注意。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子牙在年老時還是窮困,便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司馬遷稱他是“以魚釣奸周西伯”,很聰明地引起了西伯昌的注意。這個故事在元代平話《武王伐纣平話》中,已經演變成今天所熟悉的姜太公直鈎釣魚。姜子牙對自己的才智十分自負。“姜尚因命守時,直鈎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
明代著名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成了第一主角,他曾在昆侖山師從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尊師命下山承擔兩項大任,分别是興周滅商的人間大任、發榜封神的仙界大任。他的功名起點也是在渭水垂釣。
2006版《封神榜》,姜子牙(劉德凱飾演)直鈎釣魚
《史記》又提到了姜子牙歸周的另一說法,“太公博聞,嘗事纣。纣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封神演義》根據這段話,替姜子牙擴展了事纣、避纣、讨纣的身世。他做過纣王的下大夫,被授予司天監之職。他認識到纣王無道,伴君如伴虎,明智地逃到了西岐。
《史記》也将姜子牙視為謀略家和兵家始祖,是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西伯昌與姜子牙“陰謀”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權,用了很多的權謀和奇計,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隐秘權術都尊從太公。“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孫子兵法·用間篇》提到:“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将,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孫武也認為,姜子牙在商期間還充當了間諜的角色,将纣王的情報提供給了西岐,是出色的兵家。
傳說姜子牙還是我國第一部兵書《六韬》的作者,《六韬》因此又被稱作《太公兵法》。《六韬》主要内容是周武王與姜太公兩人關于軍政話題的問答。《六韬》内容博大精深,具有神秘色彩和黃老道家色彩。《史記·留侯世家》提到,張良之所以能夠助漢滅秦滅楚,成為“興漢四百年之張子房”,靠的就是黃石公傳授給他的《六韬》。
兵書之首《六韬》
戰神武成王
姜子牙不單是文官之首西周丞相,也是武将之首伐纣元帥。《封神演義》第六十七回“姜子牙金台拜将”提到姜子牙當時的元帥頭銜是“掃蕩成湯天寶大元帥”。
衆所周知,姜子牙在書中戰績極差,經常被人打倒,全靠師父和師兄扶持。表現别說遠不如他的師兄們,甚至還不如他的師侄。孔宣就曾侮辱他: “姜尚有元帥之名,無元帥之行,畏刀避劍,豈是丈夫所為! ”這樣的人怎麼成了大元帥?
姜子牙被授予帥印
其實在明朝以前,姜子牙一直是被視作勇猛的武将。《詩經·大雅·文王》描述了姜子牙在牧野之戰的風采,“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驷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尚父姜太公,就像是展翅高飛的雄鷹。《史記·周本紀》記載得更詳細: “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緻師,以大卒馳帝纣師。”姜子牙指揮一小隊勇士,率先向商軍發起沖鋒。東漢經學家趙岐就認為姜子牙是個勇将,“呂尚有勇謀,而為将;散宜生有文德,而為相。故以相配而言之也。”
姜子牙的治國思想被視作道家思想的源頭,他主張與民休息,無為而治。他也一直被儒家推崇。《孟子》是對武王伐纣評價最高的一部書,孟子曾說:“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
随着李唐的建立,姜子牙意外地取得了與孔子平等的地位。唐朝皇室以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為祖先,将道教視為國教,姜子牙的地位被迅速提升。魏晉起,開始傳說姜子牙釣魚的地方是磻溪。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就在磻溪建立太公廟。
陝西寶雞磻溪釣魚台
開元十九年(731),唐玄宗敕令天下諸州都要建一所太公廟,以姜子牙為主祀,以其他十個先代軍事家為配享,其中的張良為副祀。太公廟的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他還規定武将出師之時,都必須要先去太公廟拜谒。八年後,追谥姜子牙為“武成王”,正式與“文宣王”孔子平起平坐。建中三年(782),經顔真卿建議,姜子牙的從祀者增加到了六十四位名将。
河南偃師昭烈武成王廟
姜子牙因道家的老子意外成聖,後來卻因儒家的孟子而意外成人。朱元璋讀《孟子》,看到“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句,認為這是大逆不道。恰好孟子高度評價過姜子牙興周滅商,姜子牙也同樣被朱元璋厭惡。朱元璋恨屋及烏,将姜子牙的武廟和“武成王”谥号都廢除。谥号被廢的借口是武成王與周武王的王号相同,是僭越。然而,明朝後來推出的武廟新戰神關羽,不但封王,甚至還被封了帝。
就這樣,在明代的現實世界中,姜子牙“武神”的地位被關羽取代了;在文學世界中,他的形象也受到了影響。在隆慶、萬曆之間才誕生的《封神演義》中,出現了外來戰神毗沙門天分化成托塔天王李靖和多聞天王魔禮紅這樣的現象, 姜子牙也分化出一個戰神分身武成王黃飛虎。
仙道姜子牙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曆史上的戰神形象和“武成王”谥号被虛構人物黃飛虎拿走。“黃飛虎”之名從何而來呢?這要從姜子牙的号“飛熊”講起,讓我們還是回到《六韬》這本書。
《六韬》的第一個故事提到,西伯昌去渭河北岸打獵,事先讓太史編占蔔。太史編占蔔後說,西伯将會得到巨大的收獲。他“非龍、非螭,非虎、非罴”,而是一位公侯之才,是上天賜給你的老師。“四非”傳說後來簡化為“呂望非熊(罴即熊)”,即“呂望不是熊”。後世逐漸把“非熊”作為姜子牙的代稱,如李白《大獵賦》:“載非熊于渭濱。”
呂望“四非”傳說
宋代後,不明所以的文人,誤将“呂望非熊”理解成“呂望字(号)非熊”;接着又有人誤把“非熊”訛寫成“飛熊”。署名陳抟的《河洛真數·詩斷秘訣》就說:“渭水飛熊還入夢,管教重日照前程。”《封神演義》開篇也是“終日垂絲釣人主,飛熊入夢獵岐田”。姜子牙就這樣有了個道号“飛熊”。
有了“飛熊”,自然就有了“飛虎”。在元代《武王伐纣平話》中,黃飛虎隻是一個路人;《封神演義》中,他則和姜子牙成了周武王的左膀右臂。除了用了戰神形象和“武成王”谥号外,黃飛虎許多元素也與姜子牙有關。黃飛虎被封為東嶽泰山大齊仁聖大帝,總管天地人間吉兇禍福。東嶽泰山屬齊地,正是曆史上姜子牙的封地。總管天地人間吉兇禍福則與姜子牙主管衆神相對應,也與他拯救蒼生之志相吻合。
姜子牙的坐騎四不相也是他本人的化身,起源也是“四非”,就是因為姜子牙“非龍、非螭,非虎、非罴”。小說中四不相是元始天尊送與姜子牙的坐騎,形象是“麟頭豸尾體如龍”。麒麟是走獸之長,龍是鱗蟲之長,都是瑞獸。豸是獬廌,是能辨是非曲直,可識善惡忠奸的神獸。可見,四不相是個懲惡鋤奸的瑞獸。電影中的四不相平時是個白色的小萌物,戰鬥狀态時能夠變身還原成原著中“麟頭豸尾體如龍”的形象。
四不相
《姜子牙》四不相變身海報
呂尚(姜子牙)的戰神形象和“四非”傳說分别分化出武成王黃飛虎和四不相後,姜子牙則成為功能單一的仙家道士。智者仙人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張良、諸葛亮、李靖都在演義小說裡成為仙人。《史記》記載太公“卒有百餘年”。稍後的《列仙傳》直接将姜子牙視作年長的仙人,“呂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内智,預見存亡……具二百年而告亡。”因此,先秦典籍到明代《封神演義》,姜子牙本體一直是個老年人形象。
1990版《封神榜》,藍天野飾演姜子牙
在《封神演義》末尾,姜子牙的地位達到了頂峰,他一手打神鞭,一手封神榜,所有的神都得聽命于他。不但如此,民間傳說都認為張良、諸葛亮、劉伯溫都是姜子牙的轉世,把這些人的功勞都歸于姜子牙。可見,姜子牙在民間受尊崇到何等程度了。明朝的官方剝奪了姜子牙的谥号,卻使他的民間威望反而大大提升。
電影中姜子牙的形象相對年輕化,被改成了一個中年道士。不管形象如何變,他的宅心仁厚之品質,拯救天下之大志,仍舊被保留了下來。不管他的形象如何變,隻要有救世濟民之心,他就是人們心目中百無禁忌的姜太公。
本期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