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校都有“分校”與“分校區”的說法,這兩個詞雖然隻有一個字的差别,但卻是兩碼事。如果學生在報考時把這兩個概念弄混淆了,很可能會報錯志願。
若恰巧一個高校的分校區其實不太受人認可,錄取分數也低,那學生要麼用低分報了較高層次高校而無法錄取,要麼用高分報了一個更低層次高校,白白浪費自己的努力成果。
關于校區
校區有四種,分别是“本地分部校區”、“異地分部校區”、“本地分校區”和“異地分校區”。
“本地分部校區”和“異地分部校區”,共同組成分部校區。其中,本地分部校區的例子有:浙大玉泉校區、吉林大學南嶺校區等。這種類型的校區有非常多,其本科招生與本部采用同樣的招生代碼。
而異地分部校區的例子有: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等等。這些學校的分部校區,和本部本科招生時采用統一代碼,但所處的地區與本部不一樣。
“異地分部校區”和“異地分校區”,共同組成了異地校區,比如中山大學的廣州校區與深圳校區。其中,深圳校區或廣州校區不代表它是一個分校,這是由學校政策、曆史遺留等各方面的原因考慮所導緻的。
關于分校分校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東北大學的秦皇島分校和山東大學的威海分校。分校不代表實力不高,比如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可是妥妥的985高校。但不是所有分校都是這樣的,部分學校的分校含金量并不高。
比如,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等,這些分校雖然帶着985、211高校的名字,可是與985/211完全不處于統一招生批次中,也不會和名字裡那些985/211名号的學校一起招生,法人更是不一樣的。這種分校,也叫做資本分校。
法人不一樣,就注定這些資本分校雖然帶着一半985/211的名字,卻在管理、師資力量、招生批次、學籍檔案等方面與名字裡帶着的哪所985/211完全不一樣。這些分校的本質和我們常說的獨立院校是一樣的。
因此,一些不了解分校和分校區的人,總是看到“分校/分校區”這種字眼時就誤以為是趁熱度的普通高校。
分校那麼複雜,究竟為何而産生
分校的産生大多來源于曆史發展和遺留問題,大部分大學的分校都産生于“大學合并潮”。當分校産生于“大學合并潮”并“隸屬于本校”的時候,則是基本保持獨立運行的分校。在本世紀初的合并熱潮中,很多專業性比較強的大學和部分綜合性大學合并。
合并後與合并前的地理位置不重疊,合并後就可能轉換為了實際中的分校區。還有一些院校會在經過資源重組後把一些相近的專業放在同一個分部裡,此時合并類學校的分校獨立性比較強,雖然換了招牌,但招生學制、行政管理方面自主權比較高。
其次,和地方政府合作開辦也催生了大量的獨立運行的分校,這些分校往往存在“有關政策有待完善、在性質方面和原校有較大差異”的現象。比較典型的是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這個分校由北京師範大學和珠海市政府合作建立,性質非常像獨立院校。
但這個分校不承認自己是獨立院校,而是稱自己為“根據獨立運作方式運作的分校”。但在實際上,這個珠海校區已經被歸類為獨立院校。這一現象,也導緻大家普遍将一些層次較高的分校歸攏為獨立院校。
分校VS分校區,報考時一定要謹慎辨别
分校、獨立院校和分校區往往擁有類似或者一樣的前綴名,使得學生很難區分。一旦不小心報錯了,就可能低分報本部導緻報不上,或者高分報了一個獨立院校,最後悔青腸子。因此,甄别學校的分校區和分校區很重要。
區别兩者的最好方式,就是查看其招生方法。我們可以通過院校官網的簡介直接區分,如果部分獨立院校有意在招生時“混淆視線”,那就根據其招生權利來區分。
大學的“分校區”一般不具有獨立招生的權利,生源主要依賴校本部。校本部招生後再根據專業和年級分配到各個校區,因此其生源具有極高的保證。
而分校和獨立院校的招生往往完全獨立于校本部,其錄取分數也普遍低于校本部。因此,報考時我們直接用招生分數和招生的權利去區别,是最快狠準的方式。
總結:前景相同的一所高校,可能具有極大的差距,甚至會出現一所是985,一所是三本獨立院校的差别。所以,學生在報考的時候一定要謹慎,避免因為報考的原因引起後續一系列的困擾。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高校的分校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