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格爾木綠色有機蔬菜大棚。 格爾木市融媒體中心 供圖
中新網西甯9月29日電 題:昆侖山下“鹽湖城”特色農牧業為民增收
作者 孫睿 景桂珍
“自打合作社成立起,我就拿出家裡僅有的2萬元入了股,不僅成為了合作社的社員,還能在家門口上班,一個月有5000多元穩定的工資,比外面打工強多了。”地處昆侖山下的青海省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紅柳村村民李光榮日前對記者說。
“格爾木”為蒙古語音譯,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處昆侖山下,柴達木盆地南緣。60多年前因青藏公路的修築而興起,現已發展為青藏甘新四省(區)的交通樞紐節點,是穩藏固疆的戰略支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青海節點的開放前沿和出入口,也是青海省“西融兩廊、東聯一帶”向西開放的重點地區。同時,格爾木轄區内的察爾汗鹽湖、東西台吉乃爾礦區,其面積相當美國西爾斯鹽湖的50倍,是中國最大的鎂锂鹽礦床,因此也被稱為中國“鹽湖城”。
圖為格爾木迎來秋收。 景桂珍 攝
據介紹,十年來,格爾木市加大農畜産品産業結構調整,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因地制宜,通過發展“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業态和經濟主體,利用電商平台和網上商城,加快全市特色農業向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步伐。
有機畜牧産品銷往全國各地
唐古拉山牛羊肉以其得天獨厚的特色一直深受各地消費者的青睐。
唐古拉山鎮多爾瑪村的布群拉尕和家人世代生活在草原上,在他的記憶裡,家鄉的牛羊在每年出欄時,都要從沱沱河宰殺,雇傭大車拉到西藏拉薩、安多、那曲、格爾木等地銷售,因為沒有固定的銷售點,隻能跟車到各地市場附近蹲點銷售,需求量大的時候會和别人簽訂合同,但往往也有賒賬、賴賬的事情發生。
“那時候銷售價格很低的,一趟銷售流程下來需要很多的前期墊付資金,人力上也是非常大的消耗。”布群拉尕說。
圖為格爾木民衆收獲土豆。 景桂珍 攝
2004年11月,布群拉尕随唐古拉山鎮6個牧業村的128戶牧民,搬往420公裡外格爾木市南郊新建的長江源村定居點。随着牧區生活向城市轉變,2017年4月,布群拉尕聯合仁措等富有發展頭腦的牧民在長江源村開辦起了格爾木崗尖番巴商貿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牛羊肉、酥油、奶酪、奶油等畜牧加工産品。随着公司農畜産品銷售規模日益壯大,公司牛羊生産總規模超過2萬頭,牛羊肉産品超過1200噸/年,并采用保障産品源頭、保留原産地完整、保護羊源品種、保證産品品質的“四保”模式,利用電商平台和網上商城,讓北京、上海、江蘇等全國各地的人們品嘗到了高品質、宜健康、更鮮美的草原生态牛羊肉。
仁達合作社:樂了遊客富了農民
郭勒木德鎮紅柳村仁達合作社200公頃土地大部分是沙地和堿性地,初期主要種植枸杞。随着全市農産品結構調整,2015年,為保證沙地和堿性地能種出高産高效果蔬,仁達合作社負責人先後去東北、安徽參觀學習大棚果蔬的種植,走上了戈壁荒漠沙土、鹽堿地土壤改良之路。
作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之一的紅柳村短短幾年間在尋求發展緻富的路上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村裡建立的仁達合作社也已成為格爾木标準化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先行典範。他們将村裡的沙地利用起來,買枸杞苗、修水渠、種枸杞、種玫瑰,穩步推進基礎農作物發展,将小麥、油菜籽、土豆、玫瑰花等種子撒在了20公頃的戈壁灘上。
如今,紅柳村仁達合作社已逐漸形成了集農業生産、觀光采摘、休閑旅遊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态農業旅遊園區。其多維度立體式發展,讓紅柳村農民享受到合作社帶來的紅利,收入不斷提高。
“綠色+有機”發展農業新篇章
格爾木市在穩步擴大種植規模的同時,還重點圍繞枸杞制幹、加工、産品研發等關鍵環節,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逐步完善和健全産業鍊條,目前已建成集篩選、烘幹、色選為一體的加工企業6家,年加工能力達到5000噸。從農戶零散種植到形成規模化産業,再到進行深加工出口,格爾木市枸杞産業走向了國際市場,為種植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從事有機枸杞的種植、加工與銷售的格爾木億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成立,擁有有機枸杞基地1萬餘畝,現年産300多噸有機枸杞,80%出口法國、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連續8年枸杞出口額位列青海省第一,占全省枸杞出口額50%以上。
圖為格爾木農民晾曬枸杞。 孫睿 攝
“作為國内首張中國有機枸杞産品認證證書所有者,我們一直緻力于生産純天然有機枸杞。多年來也獲得了多項榮譽,這也增強了我們企業對發展綠色有機枸杞的信心。”該公司負責人說。
格爾木官方表示,“綠色+有機”已經成為農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格爾木市将在奮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上下功夫、出實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