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遊客4萬多人,樂(lè)山大佛幾乎被擠哭,遊客排隊排到晚上10點,真的給跪了!春節黃金周以來,四川樂山大佛景區持續火爆!
拜訪大佛,首先是對這一世界建築和宗教史上傑作的膜拜。在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交界的合流處,端莊正坐的樂山大佛高達71米,是世界第一坐佛,比号稱世界第一大雕刻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站像還高20多米。
樂山大佛自唐開元元年(713年)由海通和尚着手建造,直到貞元十九年(803年)節度使韋臯完工,曆時90年。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坐像,依淩雲山栖鸾峰臨江峭壁開鑿,坐佛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頸長3米、肩寬24米、眼長3.3米、鼻長5.8米、嘴寬3.3米、耳長7米、頭上發髻1021個,比例勻稱,莊嚴慈祥,氣魄雄偉,是世界上少有的藝術和建築完美結合的典範。僅憑這一項,就值得我們去拜訪!
古往今來,在當地讨生活的漁夫、商賈和往來于城區與鄉間的居民、農人常被湍流和回水吞噬,船毀人亡。尤其在汛期,災情更為嚴重。目睹此情此景,淩雲寺的海通禅師決心憑崖開鑿一尊彌勒大佛,希望仰仗其無邊的法力,緩減水勢,鎮波壓濤,普渡衆生。
從建築學的理論和實踐來看,1300多歲的樂山大佛體現了讓大佛永世保佑人間的設計、造型、技術、匠心和運作。最初鑿造大佛的目的是為“永鎮風濤”。為此首先體現于選址和設計,利用了全部山體的作法(“露頂開龛倚山大像”),将佛像修得不僅高大宏偉,而且讓石刻大佛與原生岩體連在一起,堅固踏實,穩如泰山。
另外,為避免佛體滲水溶蝕,建造者還獨具匠心,修建了“一泉泓然,正在髻下”的排水系統。在大佛頭頂部位開鑿了兩道隐蔽的排水溝,佛頭上有髻髻相通的1021個發髻,與佛頸後肩左右相連,巧妙地利用肩下袈裟褶皺構成排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