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
黃公望畫像
元·黃公望(1269年-1354年)常熟(今江蘇) 人; 陶宗儀《辍耕錄》載“本姓陸”,後繼溫州平陽黃氏為義子、改姓黃(自稱浙東平陽人),名公望,别名陸堅、字子久,、1329年,花甲的黃公望與倪瓒同上聖井山,拜金月岩為師,改号一峰道人、苦行、井西老人、淨墅、大癡 、大癡道人等。
黃公望畫像
通音律,善詩詞散曲,工書法繪畫,尤擅畫山水。曾得元代趙孟頫之“古意”,宗法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意境荊浩、關仝、李成等。水墨、淺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畫,氣勢雄秀,筆簡神工,自成一家,授“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評。名列“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瓒、王蒙)之首。
局部細節
清代中國畫技法圖譜《芥子園畫譜》(又名《芥子園畫傳》)中有言:“黃公望善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便說出黃公望設色用“赭石”的技巧。淺绛色設色是盡力擺脫青綠山水色彩,使用赭石等顔料作為畫面的主色調。畫作大多創作于得道歸來,約70歲之後,傳世遺作《富春山居圖》《富春大嶺圖》《九峰雪霁圖》《天池石壁圖》《水閣清幽圖》《丹崖玉樹圖》《剡溪訪戴圖》《秋山招隐圖》《快雪時晴圖卷》等。著有畫論《寫山水訣》。
局部細節
黃公望早年在元大都中台察院(監察禦史院)任書吏,元仁宗時,因張闾被參“以括田逼死九人”一事受牽連入獄(時年43歲)。詩前引雲“《題黃大癡山水》名公望……嘗掾中台察院,會張阊平章被誣,累之,得不死,遂入道雲”。入道教全真教(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提倡“淵靜以明志,德修而道成”“耕田鑿井,自食其力”等思想),精神契合、修煉心路。生活“非俗非仙,半醒半醉”往來杭州、松江等地賣蔔;曾隐逸于蘇南和富春山,晚年旅居杭州筲箕泉。晚年自稱“生平嗜懶成癡,寄心于山水”。元順帝至正14年(1354年)10月25日逝世,享年86歲。
《富春山居圖》作者題記 局部細節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縱 33 厘米,橫約 700 厘米,表現了浙江富春江一帶連綿不斷的山川秋景,黃公望(79歲),曆時7年完成,至正七年(1347年),心靜通透無物、意境細緻流暢,如此集大成者也,聚天人合一的絕妙境界。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并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明末《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對此畫深愛摯加,在臨死前下令欲将此畫焚燒殉葬,幸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
局部細節
《富春山居圖》開卷: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并用,極富于變化。丘陵起伏,峰回路轉,江流沃土、沙汀平疇,雲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漁舟,近樹蒼蒼,亭台小橋……清代畫家鄒之麟稱此作為“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局部細節
陶宗儀《辍耕錄》載,黃公望生父姓陸,義父姓黃。又據武漢新洲《黃氏譜序》中記載了黃公望和元代書法家、文學家黃溍是親弟兄,與《元史·黃溍列傳》記載相似。黃公望夫人為葉氏。有子黃德宏。元末明初,黃公望嫡孫黃榮曾追随朱元璋打天下有功,後被敕封為昭勇将軍,子孫世襲紹興衛指揮使。
楊維桢:“黃公望,字子久,自号大癡哥。富春人,天資孤高,少有大志。試吏弗遂,歸隐西湖筲箕泉。博書史,尤通音律圖緯之學。詩工晚唐,畫獨追關仝。其據梧隐幾,若忘身世,蓋遊方之外,非世士所能知也。”
局部細節
戴表元評價黃公望說:“身有百世之憂,家無擔石之樂,俠似燕趙劍客,達如晉宋酒徒,至于風雨塞門,呻吟盤礴,欲援筆而著書,又将為齊魯之學,此豈尋常畫史也哉!”
顧嗣立《元詩選》二集戊集:“子久博極群籍,尤通音律圖緯之學,畫山水師董巨源,而晚變其法,自成一家。其峰巒多礬石,筆墨高雅,人莫能及,所著《寫山水訣》,世皆宗之。嘗終日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咤不顧。楊鐵崖謂子久詩宗晚唐,畫獨追關仝,其據梧隐幾,若忘身世,蓋遊方之外,非世俗所能知也。”
局部細節
鐘嗣成《錄鬼簿》卷下:“公之學問,不在人下,天下之事,無所不知,薄技小藝亦不棄。善丹青,長詞,落筆即成,人皆師尊之。”
鄒之麟《〈富春山居圖〉題跋》:“子久畫,書中之右軍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居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貢性之 (元代詩人)曾作詩贊頌黃公望:此老風流世所知,詩中有畫畫中詩。晴窗笑看淋漓墨,赢得人呼作大癡。
局部細節
高居翰評黃公望說:“在題材和風格上,一種‘平淡’的外觀才是美德。預目标至上、平淡之中,表現出動人、細膩之中彰品質—平淡有緻。”
局部細節
吳鎮言:“畫風清奇高遠,沒有一個畫家能夠超越黃公望。他的風格谵泊而收斂。在國人眼中,是理想文人氣質的完美體現。”
局部細節
董其昌說:“寄樂于畫,自黃公望始,開此門庭耳!”“吾師乎,吾師乎”(董其昌),于大癡,“當為之斂衽矣”(唐子華),“吾于子久,無間然矣”(姜紹書)的感慨
王世貞:黃公望的畫法“無筆不靈,無筆不趣,于宋法之外,又開生面。”山水畫于“大癡、黃鶴(王蒙)又一變也。”
局部細節
倪瓒《題黃子久畫》:“本朝畫山林水石,高尚書之氣韻閑靜,趙榮祿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王叔明之秀潤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斂衽無間言者。”“大癡畫格超凡俗,咫尺關河千裡遙。”(《清閟閣集》),“能畫大癡黃老子,與人無愛亦無憎”。
局部細節
鄭元佑《僑吳集》:“荊關複生亦退避,獨有北苑董、營丘李,放出頭地差可耳。”
善住《谷響集》:“黃公東海客,能畫逼荊關。”
黃錦祥:“公望千嶺,獨見一峰。”(喻其成就卓越)
局部細節
周亮工《書影》轶事:“李君實(李日華)曰:常聞人說黃子久……一日于武林虎跑,方同數客立石上,忽四山雲霧擁溢郁勃,片時竟不見子久,以為仙去。”
局部細節
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典故有“人傳子久于武林虎跑石上飛升”的記載。
方薰《山靜居論畫》更謂:“辭世後,人有見其吹橫竹出秦關,遂以為蟬蛻不死。”
局部細節
局部細節
局部細節
《富春山居圖》卷 剩山圖 浙江博物館藏
《富春山居圖》卷 剩山圖 /前段 浙江博物館藏
《富春山居圖》卷:無用師卷,台北故宮博物藏 橫屏欣賞
《富春山居圖》長卷 元·黃公望 後段(無用師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圖》長卷 元·黃公望 /後段(無用師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圖》長卷 元·黃公望 橫屏全版
《富春山居圖》完整卷
《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制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于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并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随時寫生,富春江邊山村遠地。深入實地觀察,真切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創實了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落筆從容。
局部細節
在筆墨技法上,畫作以長披麻皴為主,并以書法用筆入畫,勾勒疏松出的墨線,濃淡粗細相照應,偶爾會有重疊交叉,後人将這種技法稱為“勾寫”,而不是“勾皴”。在色彩渲染上,黃公望用淡赭色來表達秋意,若明若暗地罩于景物畫中,在秋季水氣之上形成明媚色調,生動自然。
局部細節
《富春山居圖》原畫六張,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黃公望沒有按着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由創作悠然于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多種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自由無拘,角度千變萬化。而這六個部分也像極了春夏秋冬,從前三部分的繁華蔥榮、大氣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時間中的秋冬,靜觀萬物,繁華落盡,肅靜蒼茫。
局部細節
第一部分:剩山圖從一座頂天立地渾厚大山開始,長篇巨制,拉開了序幕,圖畫上峰巒收斂鋒芒,渾圓敦厚,緩緩而向上的土堆,層層疊疊漸進堆砌着,又轉向左方慢慢傾斜,黃公望使用他最具獨特見長的“長披麻皴”筆法,用毛筆中鋒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畫面土壤厚實的質地,山岚白色霧氣迷蒙,表現出江南山水濕潤的獨特氣候之特色。
局部細節
第二部分所畫的山脈的發展變化發生了轉折,随着山脈的層次變化,畫中的樹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種層巒環抱、山野人家的蕭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進入尾聲,主體的山巒在左邊,群山全都呼應在左面,而近處的松柏微微擺動至右,遙相呼應遠處的大山,承先啟後,路轉峰回。
局部細節
第三部分也是墨色變化最大,空間變化最豐富,第二部分也是呼應第三部分開始,黃公望畫筆突轉,略用皴染的坡與平靜的江面,又向後延伸,畫面由密變舒,疏離秀麗,又用濃墨細筆勾勒出畫中水波、絲草,闊水細沙,風景靈動。水是從哪裡來,是從天空的雲出來的,唐詩裡面講“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果你跟着畫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窮絕之處就是它的水口,然後你覺得窮是絕望,可是這個時候應該坐下來,看到雲在升起來時生命的另外一個現象。所以黃公望也把這些哲學、文學的東西變成山石、水沙跟雲起之間的互動關系。
局部細節
第四部分,全篇畫作筆墨最少,沒有皴染,隻有山,隻有水,還原了自然的本真,構圖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長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時間流逝,歲月匆匆。畫中點點枯苔小樹土坡,河岸邊的小橋連接着第五部分,
局部細節
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寬遠的白沙,留白處兩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漁夫點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顆塵埃。遠處一片遠山,筆的線描,墨的拖帶,交織在一起,一直延續在後面的大段留白中。
局部細節
局部細節
2011年6月,前後兩段在台北故宮首度合完美璧展出。再現绮麗這一國寶級傳世文物畫卷,風雨跌迫不為遺憾了!
網絡圖文,整理不易,版權歸原作者,再次感謝友友支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