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670号建議“關于将心肺複蘇術作為高中畢業生必備技能之一的建議”進行答複。具體内容如下:
在學校開展急救知識教育,對提高學生應對突發安全事件的緊急救護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部、中國紅十字會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協同推進包括心肺複蘇術在内的中小學急救知識教育。
一、明确心肺複蘇和急救知識相關要求。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明确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提出包括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在内的15項專項行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确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别是心肺複蘇納入考試内容,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标,将高中體育科目納入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或高考綜合評價體系,鼓勵高校探索在特殊類型招生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
二、将心肺複蘇和急救知識納入學校健康教育。2008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規定中小學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安全應急與避險”等五個領域,将撥打求助電話、基本急救知識内容、簡便止血方法、中暑的預防和處理、溺水的應急處理等内容,循序漸進納入按不同教學階段健康教育内容。2017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将心肺複蘇、創傷救護等院前急救技能作為大學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明确規定要樹立安全避險意識,掌握常見突發事件和傷害的應急處置方法,提高自救與互救能力。
三、将急救知識納入基礎教育相關課程。結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在中小學道德與法治、體育與健康、生物學、地理、化學等學科融入了急救知識相關内容。例如:小學科學課程要求學生學習觸電、溺水、異物堵塞氣管、蛇蟲咬傷等急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學生“知道在緊急情況下的逃生或救助辦法”。初中生物學課程要求學生“模拟練習人工呼吸或止血包紮”等,高中生物學課程專門開設了“急救措施”模塊,其内容包括緊急情況下公民必備的最基本的醫療急救措施知識與技能,如常用急救藥物的使用、“120”緊急呼叫、心肺複蘇、外傷止血、遊泳意外的自救、動物咬傷後的處理、煤氣中毒後的自救與互救等方面的内容。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并運用安全運動、預防常見運動傷病和突發事故、消除運動疲勞的知識與方法,如心肺複蘇、溺水救護等知識與技能”“掌握并運用安全避險的知識與方法,如擁擠、暴恐事件等緊急情況下的避險和急救常識”。
2017年9月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将加強學生急救自護教育納入綜合實踐活動中,結合不同學段學生年齡特點,推薦了安全使用與維護家用電器、制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及演練等主題活動,指導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加強應急防護能力的培養。
四、加強學校應急救護培訓。各地紅十字會和教育部門積極推動應急救護培訓進學校。紅十字會分學段編輯出版系列讀本,在部分省份開展健康安全輔導員培訓,建設安全教育體驗教室,支持學校開展救護支援活動,其中2019年支持内蒙古等25個省份開展活動,在學校與社區培訓救護員3.06萬人,開展救護講座普及3.29萬人次,開展救護演練58次。“十三五”期間紅十字會開展标準化的救護培訓示範基地創建工作,支持地方建設标準化培訓基地150個,實現培訓、體驗、傳播的三大基本功能,成為中小學生參加應急救護培訓與體驗活動的重要場所。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續推進健康中國行動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會同中國紅十字會做好青少年學生急救知識宣傳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來源:教育部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