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效應 雙耳效應】
當兩個強度相等而其中一個經過延遲的聲音同時到聆聽者耳中時,如果延遲在30ms以内,聽覺上将感到聲音好像隻來自未延遲的聲源,并不感到經延遲的聲源存在。當延遲時間超過30ms而未達到50ms時,則聽覺上可以識别出已延遲的聲源存在,但仍感到聲音來自未經延遲的聲源。隻有當延遲時間超過 50ms以後,聽覺上才感到延遲聲成為一個清晰的回聲。這種現象稱為哈斯效應,有時也稱為優先效應。 1、兩個聲源中一個聲源與另一個聲源的延時量在5-35ms以内時,就好像兩個聲源合二為一,聽音者隻能感覺到超前一個聲源的存在和方向,感覺不到另一個聲源的存在。
2、若一個聲源延時另一個聲源30-50ms,已能感覺到兩個聲源的存在,但方向仍由前者所定。
3、若一個聲源延時量大于另一個聲源為50ms時,則能感覺到兩個聲源的同時存在,方向由各個聲源來确定,滞後聲為清晰的回聲。
【德·波埃效應】
德·波埃效應是立體聲系統定向的另一基礎。德·波埃效應的實驗是:放置左、右聲道兩隻音箱,聽音者在兩隻音箱對稱線上聽音,給兩隻音箱饋入不同的信号,可以得到以下幾個定論:
1、如果給兩隻音箱饋入相同的信号,即強度級差ΔL=0,時間差Δt=0,此時隻感覺到一個聲音,且來自兩隻音箱的對稱線上。
2、如果兩隻音箱的強度級差ΔL不為0,此時聽音感覺聲音偏向較響的一隻音箱,如果強度級差ΔL大于等于15dB,此時感覺聲音完全來自較響的那一隻音箱。
3、如果強度級差ΔL=0,但兩隻音箱的時間差Δt不為0,此時感覺聲音向先到達的那隻音箱方向移動。如果時間差Δt大于等于3ms時,感覺聲音完全來自先到達的那隻音箱方向。
【韋伯定律】
韋伯定律表明了人耳聽聲音的主觀感受量與客觀刺激量的對數成正比關系。當聲音較小,增大聲波振幅時,人耳的主觀感受音量增大量較大;當聲音強度較大,增大相同的聲波振幅時,人耳主觀感受音量的增大量較小。
【掩蔽效應】
環境中的其他聲音會使聽音者對某一個聲音的聽力降低,這稱之為掩蔽。當一個聲音的強度遠比另一個聲音大,當大到一定程度而這兩個聲音同時存在時,人們隻能聽到響的那個聲音存在,而覺察不到另一個聲音存在。掩蔽量與掩蔽聲的聲壓有關,掩蔽聲的聲壓級增加,掩蔽量随之增大。另外,低頻聲的掩蔽範圍大于高頻聲的掩蔽範圍。人耳的這一聽覺特性給設計降低噪聲電路提供了重要啟發。磁帶放音中,有這樣的聽音體會,當音樂節目在連續變化且聲音較大時,我們不會聽到磁帶的本底噪聲,可當音樂節目結束(空白段磁帶)時,便能感覺到磁帶的“咝......”噪聲存在。 為了降低噪聲對節目聲音的影響,提出了信噪比(SN)的概念,即要求信号強度比噪聲強度足夠的大,這樣聽音便不會覺得有噪聲的存在。一些降噪系統就是利用掩蔽效應的原理設計而成的。
【勞氏效應】(制作假立體的原理)
勞氏效應是一種立體聲範圍的心理聲學效應。勞氏效應揭示:如果将延遲後的信号再反相疊加在直達信号上,會産生一種明顯的空間感,聲音好像來自四面八方,聽音者仿佛置身于樂隊之中。
【匙孔效應】
單聲道錄放系統使用一隻話筒錄音,信号錄在一條軌迹上,放音時使用一路放大器和一隻揚聲器,所以重放的聲源是一個點聲源,如同聽音者通過門上的匙孔聆聽室内的交響樂,這便是所謂的匙孔效應。
【浴室效應】
身臨浴室時有一個切身感受,浴室内發出的聲音,混響時間過長且過量,這種現象在電聲技術的音質描述中稱為浴室效應。當低、中頻某段誇張,有共振、頻率響應不平坦、300Hz提升過量時,會出現浴室效應。
【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效應揭示移動聲音的有關聽音特性:當聲源與聽音者之間存在相對運動時,會感覺某一頻率所确定的聲音其音調發生了改變,當聲源向聽音者接近時是頻率稍高的音調,當聲源離去時是頻率稍降低的音調。這一頻率的變化量稱為多普勒頻移。移近的聲源在距聽音者同樣距離時比不移動時産生的強度大,而移開的聲源産生的強度要小些,通常聲源向移動方向集中。
【李開試驗】
李開試驗證明:兩個聲源的相位相反時,聲像可以超出兩個聲源以外,甚至跳到聽音身者後。
李開試驗還提示,隻要适當控制兩聲源(左、右聲道揚聲器)的強度、相位,就可以獲得一個範圍廣闊(角度、深度)的聲像移動場。
,